丹巴吉才向记者讲述雨崩村的变化
一夜豪雨,清晨,空气清新湿润,59岁的藏族大叔丹巴吉才坐在自家客栈前的木椅上,悠然的摇着转经筒,微扬着头看向远方的梅里神女峰。
丹巴吉才的家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梅里雪山脚下的雨崩村,在藏语里是“珠宝聚集的地方”,是藏传佛教朝拜“转山”的必经圣地,更是众多中外“驴友”心驰神往的“圣域”“天堂”。
“过去这里可不是‘天堂’,在整个迪庆州都可以说是最落后的,因为偏避,很少有人来,因为穷,被外面的人看不起。” 回想起过去,丹巴吉才连连摇头。过去,雨崩村民靠天吃饭,砍柴、种地、采药材是维生之道,即便勤劳耕作,也很难维持温饱。大多数人不会说汉话,也失去了外出打工的机会。
从上世纪90年代雨崩村开始被世人所知后,旅游业就给雨崩村带来了生机。“游客说雨崩是天堂,这里确实很漂亮,但过去基础建设不好,路水电都不通,游客想洗个热水澡都不行。”丹巴吉才认为,真正享受到旅游业带来的大“红利”是在2012年以后,那一年,雨崩村通电了。
“雨崩村真正迎来发展是从通电开始的,客栈一家家盖起来,手机、相机能充电,晚上能洗澡,天冷能用电热毯,游客一天天多起来,村民也一天天富起来。” 丹巴吉才作了今昔对比,过去的年收入少到无法计量,现在,仅每年租房给外地人开客栈一项就有8万的收入,加上小卖部和游客骑马的收入,每年能有不少结余。
有了电,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收了麦子要人力打,劳累一天下来也打不了多少,现在打麦机的按钮一按,麦粒一颗颗就下来了,连小孩子都能轻松操作。”
流淌过雨崩村的小河是雪山融水汇聚而成,河水常年寒冷刺骨,过去洗衣是件难事,手洗时间久了伤身,有了电,村民购进了洗衣机,轻松解决了这一难题。
现在,大多村民家中电视、冰箱、电磁炉、电饭煲等家电一应俱全,村民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对丹巴吉才来说,生活的简单化让他有更多时间去经营家里的生意。
“感谢共产党啊,让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丹巴吉才扭过身去指着身后的三层楼客栈得意的说,没有国家的扶持,没有好政策,怎么盖得起这么好的房子。他认为更重要的是,通过看电视,他能知道外面世界的变化,知道国家正在快速的发展。吃了没文化亏的丹巴吉才从自己身上看到了知识的重要,他把大孙女送到了德钦县城读书,孩子每次寒暑假回来后,他都能从她身上看到变化和进步,这让他十分欣慰。
说话间,丹巴吉才的手机响了,雨崩上村的一个朋友约他去家里坐坐。“以前找人靠跑、靠吼,现在有事打个电话,说个事方便得很,也时常能联系到外地的儿子。”
太阳升得老高了,丹巴吉才乐颠颠地走在通往雨崩上村的路上,两旁的客栈一间挨着一间,来自各地的游客往来穿梭,喧闹的雨崩村昭示着旅游季的兴旺。“你看看游客,多的数都数不过来,他们开心,我们也开心啊。”丹巴吉才再次“感谢共产党”,而这次,他多加了一句:“感谢南方电网,电让雨崩村变成了真正的天堂。”(殷浩钦)
责编: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