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举全省之力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意见》(云发〔2015〕14号)、《中共昆明市委办公厅、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的通知》(昆办通〔2015〕80号)、《关于印发〈昆明市实行扶贫攻坚包乡对口帮扶工作方案〉的通知》(昆办通〔2014〕70号)、《关于增加部分县区对口帮扶寻甸县的通知》(昆贫领办〔2017〕8号)等文件精神,西山区认真贯彻落实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以及区外对口帮扶工作,在区内整合各部门力量对团结、碧鸡、海口街道办事处发展相对滞后的19个社区居委会、96个居民小组共4723户16014人,以及“挂包帮”“转走访”确定的15个社区、60个居民小组、534户相对困难户、2049人实施精准帮扶;在区外,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全力对口帮扶寻甸县河口镇和塘子街道,我区的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持不懈、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紧紧围绕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基本要求,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始终坚持解决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的原则,不断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共投入区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800万元;争取到中央、省、市专项资金541.6万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根据2014年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云南省州市县农村贫困状况进行分解测量的结果,显示我区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根据云调字〔2015〕27号)。
二、自加压力,帮扶效果明显
2015年,自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扶贫攻坚战打响、“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启动以来,我区在没有省、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下,自加压力,主动而为,逐年增加扶贫及“挂包帮”“转走访”专项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对三个涉农街道办事处相对困难地区及困难人群的帮扶力度,确保我区2018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从2015年至今,共投入区内扶贫专项资金9935万元用于扶贫及“挂包帮”“转走访”项目建设。
(一)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全面启动
在市委、市政府2015年8月11日召开市“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系会议第一次会议后,根据会议精神西山区制定了《中共昆明市西山区委办公室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西山区扶贫攻坚“挂包帮”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走访”工作的通知》(西办通〔2015〕72号),迅速成立西山区“挂包帮”“转走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统筹城乡办,研究部署“挂包帮”“转走访”相关工作。确定了60家单位对口帮扶15个社区、60个居民小组,377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对口帮扶困难户534户、2049人。2015年区财政预算区内扶贫专项资金800万元,主要以欠发达地区居民小组道路、场地硬化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为主,实施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项,改善了17个居民小组群众949户3349人的生产生活及出行条件,解决3个小组群众390户1245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解决1个小组群众34户116人的文化活动场地问题;投入扶持资金282万元,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以观赏及加工型花卉种植、特色水果园区建设项目和香菇种植扶持,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致富。
(二)增加投入,持续用力
2016年西山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投入较2015年翻一番,增加至1600万元,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项目16项,投入 147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2项,投入50万元;预备费80万元,用于投资在10万元以下的零星扶贫项目补助,救急、救灾支出。 投入“挂包帮”“转走访”项目资金735万元用于产业扶持、危房改造、水利建设等项目。
(三)确保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全力冲刺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1.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扶贫投入。2017年区内投入扶贫项目资金1600万元,“挂包帮”“转走访”项目资金6000万元,通过整合扶贫及“挂包帮”“转走访”两项资金共7600万元,以实现全区通村道路全硬化为重点,以整村推进为亮点的思路,实施5+1工程,全面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共6项帮扶工程:通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总长度44.77公里,总投资3712.68万元;水利工程建设项目12件,总投资295.7万元;建设5个小组多功能活动室,总投资536万元;对团结街道办事处11个社区的苹果种植、魔芋种植、蜜蜂养殖产业进行扶持,总投资127.5万元;对团结、海口街道的28户农村D级危房进行拆除重建改造,总投资150万元;对团结、海口街道的7个小组进行进行整村推进建设,总投资1729.8万元。另外,投入1048.2万元用于扶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设计、造价、监理等费用,救急救灾、宣传等工作费用。
项目完成后,可实现100%实现通公路,行政村通硬化公路、自然村通简易公路、村庄内通硬化道路;多功能活动室建设项目与统筹办相互配合,实现自然村100%有多功能活动室的目标;危房改造可保障大多数挂包帮困难户有一套不低于40平方米的安居住房;整村推进从完善村内基础设施、配套产业发展、村庄美化等措施,从整体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基础;产业扶持从长远发展角度培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提高困难地区人群的致富能力。
2.多方面强化民生工程建设。一是按照基础教育布局,保障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全覆盖,确保农户孩子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合理负担上学费用,加大对困难户残疾学生的扶助力度。实现困难户有学上的目标。二是全面完成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涉农培训,稳步推进基本卫生和医疗均等化服务,不断改善就医环境,切实提高辖区群众的健康水平。实现困难户有就医的目标。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服务,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五保”供养水平,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三、积极真诚,全力完成对口帮扶工作任务
(一)持续做好三年对口帮扶工作
近三年来,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多措并举,密切合作,精准帮扶”的原则,与寻甸县共同建立了密切的帮扶联系制度,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定期不定期赴帮扶点进行走访、调研、指导,就两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合作,投入对口帮扶寻甸县河口镇帮扶资金6000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2017年我区组织辖区各类企业到寻甸县开展专场招聘活动7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共转移安置就业304人;开办技能培训班1个,对44名转移就业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同时还将在卫生、教育等领域开展深入帮扶和交流。2016年捐赠禄劝县对口帮扶资金1000万元,帮助禄劝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二)主动而为,领受新增帮扶任务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为确保寻甸县2017年如期脱贫摘帽,西山区新增对口帮扶寻甸县塘子街道。7月6日,西山区对寻甸县塘子街道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就帮扶事宜与寻甸县塘子街道达成了帮扶协议。帮扶协议从项目资金、民生工程、社会力量帮扶等三个方面明确了帮扶目标任务,现已拨付第一批帮扶资金500万元。
1.资金帮扶。针对塘子街道办事处在产业扶持、安居住房建设、居民小组活动场所配套设施、集镇改造等项目存在资金缺口的问题,我区已先行支付对口帮扶资金500万元。
2.民生工程帮扶。一是在医疗资源帮扶方面,从我区医疗机构中选派业务精、责任心强的专家、医疗骨干每两周到塘子街道开展1次业务指导、技术培训,帮助培养当地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第一批专家已于8月4日到塘子街道实地对接具体帮扶细节,并组织开展现场医疗专业技术培训;二是教育资源帮扶方面,我区已与寻甸县塘子街道初步拟定了教育资源帮扶实施方案,按照方案计划,从我区范围的中小学校中定期选配优秀教师、管理骨干到塘子街道办事处中心小学开展交流活动,同时塘子街道部分教育工作者也交流到西山区相关学校研修培训。
3. 社会力量帮扶。结合全市开展的“扶贫济困、慈善募捐”活动,区工商联已于8月3日召开了驻区商会(企业)座谈会和区工商联八届二次执委会,动员辖区内企业(商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塘子街道的34个社区、小组配备活动室配套设施。目前,已有云南凯旋利工贸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开始为塘子街道的16个社区小组配备活动室配套设施。
四、依法依规、规范项目及资金管理
自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区在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严格按照省、市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管理规定,正确有效使用扶贫专项资金,加强专项检查,科学制定了项目实施流程,严格规范扶贫项目建设。
(一)认真开展严禁领导干部违规使用扶贫资金专项整治工作
按照昆明市持续深化严禁领导干部违规使用扶贫资金专项整治工作的要求及安排,结合西山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实际,制定了《西山区持续深化严禁领导干部违规使用扶贫资金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通过对2015年度区内扶贫专项资金、省市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资金和革命老区建设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各街道、居委会和小组以及相关单位不存在多头申报、虚报冒领、套取扶贫资金的问题,不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资金的问题,不存在资金滞留、资金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在资金拨付环节上没有发现故意滞留、延期拨付的问题,扶贫项目资金按规定公告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西山区在扶贫资金申请、分配、拨付、管理、使用过程中没有发现“领导干部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问题。
(二)科学制定《西山区美丽宜居乡村、扶贫及“挂包帮”“转走访”项目建设实施流程》
为进一步规范扶贫及“挂包帮”“转走访”建设项目管理及资金拨付管理,明确建设项目实施主体,促进施工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使项目建设过程更加具体、细化、可操作性,扶贫办与区委农办共同制定了实施流程。从项目申报及审批、项目建设实施、资金拨付、项目验收、建设项目公示等5个方面对扶贫及“挂包帮”“转走访”项目的组织实施及资金拨付进行了规定。
五、认真总结、积累经验
自省、市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山区扶贫攻坚及“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们的做法是: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抓手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分区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逐渐缩小与周边地区的贫富差距,实现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扶贫专项资金投入的逐渐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平台与环境,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团结街道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与坝区、城区的差距,成为了全区社会共同进步的关键步骤。
(二)产业扶持是脱贫脱困的的根本途径
产业结构调整应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重点支持困难村、困难户,大力发展种养业、乡村旅游、生态休闲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完善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调整转型升级发展,推动欠达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困难户就地脱困。例如团结街道的香菇种植,菇农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比当地种植玉米效益增收显著,起到核心示范作用。刺香玫瑰种植,不断提高了玫瑰花卉产量和品质,形成了芳香走廊,打造生产、观光休闲产业链与区域品牌,促进了团结街道办事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三)扶贫专项资金保障是必要前提
将我区的城市街道与碧鸡、海口、团结三个涉农街道相对比,特别是团结街道,由于特定的自然、历史、社会、文化、交通、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尤其是经济基础差,经济基数或绝对值相差悬殊,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本来就远远低于城郊、城区街道,即便二者发展速度相同,但增长的绝对值相差却还是十分悬殊。所以,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财政专项资金不论是对欠发达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自我造血功能的产业发展都发挥了巨大的扶持作用。根据三年来逐渐增长的资金来看,扶持效果较为明显。
(四)部门联动、资金整合是帮扶的强大合力
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同时也涉及到教育、医疗、卫生、民政等民生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贫办、区委农办、民宗局等部门有效整合部门资金687万元,总投资1758万元,完成了桃圈、分水岭的苗族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建设,为44户苗族困难户提供了一套安居住房,同时涵盖了产业扶持。在民生工程方面,自2015年我区的“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启动以来,共有60家区级部门参与帮扶,各单位结合职能对所包村组因地施策进行了方式多样的帮扶。截止目前,60家区级部门共投入帮扶资金1166.21万元(含捐赠各类物资折合、领导干部慰问)。
(五)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坚决维护贫困群众的扶贫“奶酪”是纪律要求
严格按照省、市、区关于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的管理规定,对扶贫项目的组织实施和扶贫资金的拨付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管,确保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一分不少的享受到扶贫“奶酪”是扶贫领域严格的纪律要求。三年来,通过制度规范和专项整治,未发现一起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行为,没有在扶贫项目中违规操作的现象。
六、提前谋划、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我区虽然在总体上已全面脱贫,没有建档立卡户,但实际上相对困难的区域和人群依然存在不小的数量,为确保我区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下一年将从以下方面谋划好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
(一)继续加大扶贫专项资金投入,确保生产生活条件全改善。加大对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小组的资金投入,改善出行、用水等基本生产生活保障,确保扶贫工作不被基础设施“拖后腿”。
(二)加强产业扶持,激发内生发展动力,提高致富能力。产业扶贫使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从根本上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寻找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项目进行扶持,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积极沟通、注重统筹协调,整合各方力量参与。与上级相关部门加紧沟通联系,正确领会和把握关于扶贫及“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文件会议精神,确保按上级要求有序推进工作。整合各部门力量,全方位参与脱贫攻坚“啃硬骨头”行动。与区属部门增强统筹协调力度,督促各有关责任单位抓紧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确保扶贫“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取得实效。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在抓好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宣传支农惠农和扶贫政策,转变贫困观念,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同时,督促各级各部门单位大力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及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充分挖掘和推广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好做法、好经验,积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五)发扬大家好才是真正好的理念,继续做好包乡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与寻甸县在经济、文化、资源等扶贫开发项目方面的交流合作,认真研究、科学分析,多措并举,密切合作,积极真诚地开展富有成效的帮扶工作,坚决完成河口镇和塘子街道的对口帮扶任务,共同实现昆明市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责编:周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