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7 16:08:00|来源:新华网|字号: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新华访谈!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猛发展,“康复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为了人们病后“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帮助了很多患者重返社会,造福人民健康。但在其背后,有这样一群医学工作者们:他们有着资深的临床经验,杰出的创新能力和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践行着人道主义和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他们是新时期医学领域的先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人民健康做出巨大贡献和努力。然而,真正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起来却并非易事。
为此,今天我们特别邀请到了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乔晋琳教授,接受我们本期的新华访谈。
【主持人】欢迎您,乔主任。
【乔晋琳】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康复医学的研究,更是运用集祖国传统的针灸原理和西方手术刀的功效于一体的“小针刀”特色技术,帮助诸多患者重返正常的健康生活。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医学专家,是什么信念让您坚定不移地从事中医研究,并致力于康复医学学科的不懈探索呢?
【乔晋琳】医学,首当其冲是为老百姓服务的。作为医学工作者,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解决老百姓的病痛。在我从医生涯当中,一直在思考病人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进而需要提供给病人怎样的治疗及医疗理念。在我就读本科的时候,全国当时掀起了一股中医热,所以毅然选择了学习中医。毕业以后就职于海军总医院,一直从事于中医针灸的临床工作。后来,我发现很多疼痛性的疾病,例如颈肩腰腿痛,仅仅依靠针灸治疗是存在缺陷的。因此,我又学习了针刀医学,这过去被称为小针刀疗法,是在古代中医“九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中医现代化创新的一个分支。可以说,针刀医学可以解决老百姓的疼痛问题,其中包括颈肩腰腿痛,以及脊柱相关疾病造成内脏痛等等。而且,我在掌握了这两种治疗方法以后,听从医院的安排前去康复医学科工作,又学习了康复医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及技术。如此一来,既有中医学的专业,又有西医学的专业;由此,中西结合在我的从医生涯中有着具体的体现。在我看来,将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非常利于解除百姓的病痛,且我们国家的老百姓也非常信服。显而易见,中国的百姓相较于国外具有先天的优势。
就我个人而言,从医是我在大学时期就定下的志向,主流媒体在那个时候纷纷宣传“振兴中华”,学习中国女排的精神,讲究的即:拼搏、上进。因此,要改变当时中国医学落后的现状,这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且在我从医30年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同时,也响应我国当代军人的一个光辉称呼——雷锋,将螺丝钉的精神延续下去。所以,一直支撑我的是信念,也是对患者服务的理念。
【主持人】在中国汉语言文学中,“康复”与疾病后的“恢复”,两者是同义并存的,即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完全恢复”。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康复”一词的理解似乎存在误差,您是如何身体力行地将康复医学的真正含义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呢?
【乔晋琳】现代康复医学,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欧美国家率先发展起来的学科,在最近的20年左右,才传到了中国。实际上,我们现在称之为“第三医学”的康复医学,是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并列为一个医学学科。而“康复”一词,是一个疾病恢复的意思。但是,作为一个学科的名词,康复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即在疾病恢复期所进行的各种康复训练,训练之后进行康复评估,评估之后恢复到比较正常的状态的一个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就需要我们介入很多方法,也就是康复治疗的方法。
简言之,我们有物理治疗,即声、光、电、磁、热,以及蜡疗、水疗;有运动疗法,即通过各种器械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肌肉能力,以及与中枢的协调能力;也有传统医学,针灸、推拿、按摩,以及太极拳、五行系等,都是中医学的传统康复方法;还有康复工程学,如若病人下肢截瘫,我们就需要相对应的康复器具,辅助病人能够坐起来、站起来;最后还有言语训练,即认知训练,例如患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我们要训练他的认知、情感等。
而且,康复医学遵循几个原则:一、强调自我锻炼;二、强调渐进性的、持久的康复治疗;三、要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家庭。
【主持人】中医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经积累与沉淀,逐渐自成一体。而针刀医学是近30多年来源于中医针灸,又与西医外科学、手术学有机地结合的医学分支,衍生出多层面、多阶段、多方向的疾病治疗成果,造福于全人类。那么,请您具体为我们介绍一下“小针刀”的概念。
【乔晋琳】针刀医学,最开始被称为小针刀疗法,是由我的老师朱汉章先生于1979年创立的。朱汉章老师本身是骨伤科的中医,他在工作当中发现,我们可以制作一种前段带刃,针体为针灸,类似于针灸针形状的医用工具。一般的针灸针,直径大概在0.3~1.0mm之间,而小针刀略粗一些;针灸针的针头呈锥状,而小针刀是平刃的。当针刀扎进人体,在肌肉软组织内,可以产生切割和松解的作用,就是所谓的外科手术刀的作用。如此一来,“小针刀”既有针灸针的作用,又有外科手术刀的功能,在朱汉章先生发明了小针刀以后,逐渐的在全国推广,且在全国有十几万的学生都学习小针刀疗法。
到了200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小针刀疗法进行鉴定,并将小针刀疗法改为针刀医学。因为小针刀疗法只是一项技术,而承载它的是四大基础理论和六大组成部分,使得小针刀疗法上升为一个学科。因此,他被专家认定为中医学现代化的产物之一,并列为我们普通高等院校的必修课,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由此,我国每年都会培养很多的专业人才。
【主持人】据了解,您曾主持和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军队中医“十一五”课题,请您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当前我国这一领域科研进展。
【乔晋琳】针刀医学发展至今已有37年。创建伊始,学者专家们主要从事一些临床的研究,由于疗效比较奇特,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此后,经历了十几年,针刀医学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病例的规范化研究,就提到了议事的日程。我们全国有多家医院和高等院校,就纷纷对这个针刀的基础进行了研究。就我本人而言,已主持了三个大的研究项目:一个是国家“973”计划分课题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二是军队中医“十一五”课题;三是去年从国家科技部有申请到了一个新的课题,是名老中医传承课题,这个课题其中一部分也是研究针刀医学的传承问题。通过三个课题的研究,我认为目前针刀的基础研究可谓取得了很多成果的。
通过我们的研究,我们最少证明了三个问题:针刀抗炎作用、针刀阵痛作用、针刀修复作用,这些都经过了国内医学家鉴定的研究成果。当然,我们现在已经从分子水平,在继续研究针刀的作用机敏。从临床工作来讲,针刀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目前可治疗的疾病也已有400多种,而对于治疗的分科,主要涵盖骨伤科的疾病,还有颈肩腰腿痛、软组织痛,脊柱相关的内脏病(包括头痛、心绞痛、胃痛、胆囊炎等等)。此外,针刀医学在最近五、六年期间,又发展到了妇产科,比如治疗不孕症;发展到肛肠科,治疗内痔外痔;还发展到皮肤科、美容科、烧伤科等等,都有很好的效果。因此,针刀医学对临床工作中涉及的各个学科都有一定作用的。但是,很多疾病仍处在初期的临床研制阶段,还不宜推广普及。所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卫生部医政司,也在把针刀常用的有效的治疗病种,进行归纳总结。
【主持人】万变不离其宗,行医论道是服务百姓的根本即:讲究医德。医师医德是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请您详谈一下,如今医师医德的普遍现状,以及您对自身医德修养的看法?
【乔晋琳】医者的医德问题,是人民大众特别关心的问题。从我的经历来讲,我的本科教育是学中医的。唐代的医学大家孙思邈,他有一部著名的专著《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讲得就是医德,即“大医精诚”。而“大医精诚”的“精”,就是医术精湛;“诚”就是品德要高尚,也就是所谓德艺双馨。在我的从医生涯中,一直是以“精和诚”作为努力的目标。
而对于当今的医德水平,我认为我国绝大多数的医生在临床一线都是很辛苦的。他们为患者服务,经常加班加点,非常疲劳,甚至有的人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这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但是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国外的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潮,也在影响我们的医生队伍。所以,在我们医生队伍中也有极少数的人道德品质令人侧目,是应该受到批判的。因此,我们国家的卫生行业管理方面,如今特别注重医者医德问题的监管、查处和教育。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绝大部分的医生是敬业的,他们选择医学,无怨无悔地在为患者服务,并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所以我们广大的老百姓还是应该相信医生,要相信医学。我们国家的医学水平是不低的,因为我也到国外去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医学水平是不低的。我们的就医环境,包括我们现在能够享受的全民的医疗保险,这在国外是不多的,包括发达国家也不是全覆盖的,也是要花钱买的。从这个方面来讲,确实体现了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主持人】以上我们谈到了医德修养,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应如何做到“治病先治心”,并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师?
【乔晋琳】在我们的医疗体系当中,对医德的教育还是有缺失的。因为医学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科学,它还是一个人文科学。那么,在我们的医疗教育体系里,本科教育体系中,应该更多地将人文科学、人文精神、人道主义的精神教育放到重要位置,这样就会使得我们的医学生,从入学那一刻起就知道人道主义的教育、人格魅力的培养等等,就会关心别人,更关心患者。同时,自我修养的问题也需要重视,既然选择从医,就标志着自己的职业生涯要不断地跟病人打交道。有一些患者被病魔折磨的痛苦,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很大度的接受这种现状,尽可能的多给他们一些安慰、给他们一些关怀。
简言之,即人心换人心,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尽管我们的医生工作很累,面对的人群很复杂,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这样思想,关心他,医者仁术,医者父母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以对待自己父母那样的心情来对待患者,患者自然而然会理解,我们的医患关系会逐步好起来。
【主持人】作为中医针刀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乔教授对普及医学知识,服务大众健康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请您为我们广大的网友讲述一下,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是如何将专业知识,与老百姓所关心的健康保健话题联系在一起?您与您的团队做了哪些工作?
【乔晋琳】针刀医学与康复医学是两个医学体系,但是又互相依存,互相交叉。针刀疗法是解决中老年的病痛,而康复医学是解决中老年人的一些功能障碍的疾病,这两者确实是有交叉的。在临床工作当中,我比较善于将一些基本的知识告诉给患者。例如,老年人容易患膝关节病,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得这个病。对这个病的认识,很多老百姓会认为医生给其治疗一个周期后就置之不理了。那么,我会从康复医学的角度告诉患者,这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只有想提高生活质量,在未来的时间里能够增加活动机会,就要保护自己的双腿。至于如何保护双腿,可以通过几种方法:其一,就是服用药物;其二,是局部的注射治疗;其三,就是要保暖,不能让它受凉;其四,则是要适当的运动,如果关节不运动了,双腿就会更僵住。
显而易见,康复医学的运动疗法就给切入进去了。当患者询问我如何运动腿部时,我还会告诉患者,躺在床上将腿放直,做一个勾、绷、踹的动作。其中,勾就是勾脚,绷则是绷紧大腿的后侧肌肉,踹即向下方踹。这样完成一个勾绷踹的动作,就把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软组织及关节活动开了。长此以往下去,就可以增加我们关节周围的肌肉运动,增加肌肉的收缩力,会有效防止膝关节痛的加重,避免它的恶性发展。这就是一个运动康复的技术体现。
因此,前期疼痛可以提供患者针刀治疗,后期需要自身保护,进行自我的运动疗法。而且,如果有条件的,可以到我们的康复中心治疗大厅,让我们专业的治疗师来进行辅助治疗。
康复治疗和康复的指导方案,是可以把两个学科融为一体,并用很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的,我和我的团队多年来也在试图做这方面的工作。例如,每到世界疼痛周的时候,我们会到社区、或在我们医院门诊、门口,展开宣传活动。最近五年,我们一直与周围的社区、服务站进行联合性的帮带活动,定期每周派遣一名医生,前去进行咨询、治疗服务。而且,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我们还利用业余时间,与科室组成医护技术人员团队,到周围的社区,以及老干部活动站,现场给他们讲解答疑,增强他们的康复医学意识,防病治病的意识,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主持人】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学分会委员;请您谈一下,您在未来的医学研究方面有着怎样的设想?
【乔晋琳】从针刀医学来讲,它是一个新兴学科,还需要我们探索非常多的内容。而经过这几年的思索和实践,我们计划逐步把这个针刀的方法实现可视化。具体来讲,在扎针刀的时候,我们无法透视针刀的操作过程,而我们通过CT、通过多普勒B超、彩色B超的方法,能够清晰地看见针头的动向,这样就会更精准、更安全。就这方面而言,我们已经探索了五、六年,可视化针刀可以被认定是针刀医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在康复医学方面,我一直在思考:从国外来讲,它是现代康复医学;而从中医来讲,一千多年前我们已经具备传统康复医学的雏形。那么,将中医的康复医学和现代的康复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我们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体系,是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做到的事情,而不应该靠外国人来做。
提到在美国学习期间,国外专家们对我们的针灸、推拿是非常重视的。他们在每一个康复医学中心都有针灸师,而且还是注册针灸师,可见他们对中医针灸的重视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医学大会上,针灸康复更是作为一项专题,充分表现出西方康复医学对我们中国的康复技术是非常认可的,且他们也在研究。
针灸、推拿是我们的国粹,那么我们如何带领我们的团队,并把中医的康复和西医的康复结合起来,这条路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索的,以此促使形成我们康复医学的特色。因此,在我们科室中既有中医的康复又有西医的康复,而这条康复结合之路如何前行并发展,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主持人】最后,我们也真心希望在这个针刀医学和康复医学这个领域,乔主任能够带给我们越来越多的创新、越来越多的方法,能够真正得解除我们患者的疼痛。
【乔晋琳】谢谢主持人,也谢谢广大的网友!
【主持人】谢谢乔主任让我们了解默默无闻探索的从医之路。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的访谈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刘佳 王娜 张晗)
乔晋琳教授简介
乔晋琳,男,1963年9月生,康复医学硕士。
现任海军总医院康复理疗科主任、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海军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专业教授,硕士生导师;纽约大学RUSK康复医学中心访问学者。兼任中华中医药医学会针刀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全军针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康复与理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学分会委员,全军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委、《转化医学杂志》编委。
乔晋琳教授长期致力于骨科学方面研究,主要从事全息胚针灸的临床应用研究,针刀松解法对经筋病(腰3横突综合征)的临床及机理研究,以及多功能物理治疗系统在软组织损伤疾病的临床应用。
主持和承担了海军“十一五”课题1项、海后卫生部课题2项、总后卫生部课题1项,并参与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针刀松解法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计划课题:2005CB523307)、国家中医局课题3项。此外,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还荣获“全军中医药技术能手”称号。
其医疗基础理论扎实,中西医并重,注意边缘学科的融会贯通。乔教授是全息胚针灸学主要创始人之一,首创“中医脏腑经络是特化的全息胚”观点。他将脏象系统纳入全息胚中医学的框架,并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颈椎环枕关节半脱位、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难治性常见病,进行实验研究和临床标准化治疗,提出“软组织炎症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动态平衡失调是引发软组织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的观点。此外,他创用“针刀治疗—疼痛治疗—康复作业”三联疗法治疗关节及软组织疾病,初步形成“循证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和思路;同时,注重针刀医学与CT影像技术的结合,开创HRCT重建“同层显示”针刀治疗下腰痛技术,实现针刀“可视化”。(刘映)
乔晋琳 康复医学 小针刀疗法 康复 针刀治疗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循证 下腰痛 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