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4年04月04日09:56|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张连彬(左)、郑立桓(右)夫妇和儿子张仁赫坐在长春的家里拍全家福,身后墙上挂着他们夫妇十年前的婚纱照。为了扎根城市,两个人在一穷二白中开启了奋斗之旅。
王昊飞摄
安万祥一家45口人在北京圆明园公园多功能厅拍下全家福。据了解,拍摄全家福是安家的一个老传统,而当日安家共有45人来到圆明园拍下合影。图为拍照前张玉荣老人抱着自己最年幼的重孙女。
崔 楠摄
3月3日,在宁夏银川市新华街道新月小区,社区党员志愿者在88岁的老人徐桂兰家中帮她擦拭她最钟爱的全家福。
彭昭之摄
3月29日,四川省南充日报社视觉中心党支部全体党员来到南充市北湖公园,免费为顺庆区中城街道办事处医学街社区居民拍摄全家福照片。
成潮生摄
山东聊城的几名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影楼打工取得的收入,买来照相器材,计划在每年春节期间免费为10位常年外出务工的返乡人员拍“全家福”,目前,他们已经完成了8幅“全家福” 的拍摄。
张振祥摄
初春,安徽省合肥市藕塘社区组织百户辖区居民,为他们免费拍摄全家福照片,定格幸福的家庭全景。图为百岁老人夏永珍全家拿着旧合影,拍下新的全家福。
韩苏原摄
2月17日,安徽合肥屯溪路小学学生们带着全家福来“晒幸福”。当日,安徽合肥中小学生新学期开学,老师们希望通过全家福,让孩子们将自己的好家风带进班风中,开启新学期的新里程。
张娅子摄
近日,江苏省徐州市摄影家协会的20多名志愿者来到睢城镇青春村,开展“全家福,送祝福”志愿服务活动,给村内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家庭拍摄“全家福”照片并现场打印送给他们。
洪 星摄
“你有多久没有同家人一起合个影了?”随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声,网友大萌子和父亲30年的合影如年轮一般呈现在人们面前。“全家福”一下子引发了人们的乡愁,人们纷纷和亲人相聚一起,在镜头下微笑着,留下珍贵的记忆……
有的流行转眼即逝,有的流行则反复呈现。拍全家福与晒老照片无疑属于后一种。最近,又有网友翻出几十年前的外婆、外公靓照,引来点赞一片。那时的外婆,笑容甜美,发型清爽;外公,英俊阳光,身型挺秀……翻看着发黄的老照片,不就是你拥有的最珍贵的财富么?
在追捧全家福和老照片的背后,是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怀念,是对“家风世泽、德传绵长”的寄望。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逐渐从乡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人口大规模流向城市,“家”逐渐呈现种种变化:分散化、小型化、空巢化……
不过,距离与思念往往成正比。一方面我们无比渴望“回家”,另一方面“常回家看看”又成了需要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这足以说明人们的价值观与日常行为之间存在着反差。弥合这一反差,引导人们最终回到“家”这个基础性的社会细胞,拍全家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快节奏的生活使现代人的漂浮感与不确定感越来越强烈,人们在心理上和情感上都需要一次对家的回归;但网络空间扩张,却造成了“低头族”、“拇指族”对身边亲人的疏离。
时下,“记得住乡愁”又成为一句流行语。在“变”的浪潮中,不变的情愫不绝如缕,如妈妈做的饭菜味道、回家团聚的渴望、客居异地的乡愁……这些不变的元素,承载着个人奋斗的原动力,构成社会稳定的基础。
到了现在,手机、相机普及了,“随时随地想拍就可以拍,真的成了随手拍,大家对一聚会就一定要拍照的概念反而淡漠了。”广西摄影师李鼎和对此感到有点失落,“现在的年轻人注重拍生活照、风景照,不把全家福放第一位了。”
“我们六兄弟姐妹和父母照的这张全家福,是唯一一张一家八口在一起的合照,最珍贵,最有纪念价值。”李鼎和说,“那一年刚好大哥请假回来探亲,父母赶紧让嫁到钦州的大姐回来,一家子终于在一起照了一张全家福。”如今,这张珍贵的全家福被李鼎和放大并挂在客厅墙上,“虽然亲人不在身边,可看到照片,以前的点滴往事仍历历在目。”李鼎和觉得这些照片就是宝贵的财富。
仔细想想,留住珍贵的过往,的确不需要多么昂贵的摄影器材,也不用多么高水准的摄影技巧。简单的“咔嚓”一声响,就一切搞定了。但要持之以恒做下去,则需要我们用心、用情。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家庭观念中,有非常丰富的营养可供汲取,比如在家孝悌友爱、在外积德行善等等。当然,今天还要将民主、平等、公正、法治等现代价值观融入到我们的家庭观念中去,从而构建当代中国人的新型家庭文明,描绘一幅人人向往的“全家福”。(本报记者 郝 青)
(责编:夏丽娟)
全家福,留守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