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香港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 新加坡吉林南粤鲁东商城创新中原招商县域环保创投成渝移民书画IP电视 华商纸媒滚动
2014年04月01日08:42|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古村保护要一对一
笔者:从目前的村落保护发展形式来看,有乌镇的景点式、西塘的原生态保护,还有丽江和大理的分区建设模式,就您近期的思考,更倾向于哪种古村落保护模式?
冯骥才:除了你说的这些外,还有一些村落的消失是因为地震造成的,比如汶川地震中的羌族村落。由于情况非常复杂,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方式是“一对一”地解决,这种形式执行起来难度很大,但最适合传统村落保护。因为每个村落不光是形态不一样,最重要的是生产方式不一样、现况不一样。有的村落没剩多少人了,还有的村落外来的人口很多。首先你要把一个村落的物质和非物质的遗存确定下来,分析这个村落是否值得保护,然后应该有一批专家直接下到村子里,和村民共同商议怎么保护。
不能把旅游当出路
笔者: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更像一柄双刃剑,您怎么看待旅游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冯骥才:旅游开发确实是个问题,因为一旦被定为中国传统村落后,这个村落毫无疑问就有旅游价值了,但有旅游价值是不是一定要开发旅游?我认为不能把旅游作为村落保护的出路。好的村落你只要去保护就会有游客,但不一定非要让旅游部门来开发。如果村落都被开发旅游了,那么另一个悲剧就诞生了。就像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90%的非遗后面是没有专家跟踪的,专家走了以后,政府政绩要伸手,商人要伸手,他本人也要赚钱,事情就变味儿了。现在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当地生活不下去,村落空巢,手艺没人要,歌舞没人看,他只能到外面的旅游景点去,在这个过程中,非遗也瓦解了。
![]() | ![]() |
(责编:夏丽娟)
旅游开发 ,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