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评论时政台湾华人国际财经娱乐文史图片社区视频专题陕西江西内蒙古山东吉林移民书画商城环保县域创投招商华商创新滚动
2013年08月05日08:34|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摘要: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目前我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整体可控,地方融资平台大部分资金用于生产性投资而非消费,长期看效益较好。专家指出,目前地方政府遇到的问题主要是财务问题,而非经济问题,因此不能称之为危机。我国地方债不会酿成次贷危机式的债务风险。 |
3
需要严控地方债务
不过,地方债务的风险仍不容忽视。“由于中央政府及时控制了地方债规模继续膨胀,国家信用尚未受损,地方债影响宏观经济的几个症状已得到控制。”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可持续性研究”课题组负责人林勇明对本报记者说,但目前情况好比一个病人的急性症状已得到控制,而慢性症状仍需调理,不容小觑。
对于银行业如何防范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尚福林表示,具体来看,要控制总量,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所谓控制总量,就是要控制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增长的速度,目前新增的贷款主要是投向在建收尾工程项目;分类管理,就是对地方现金流覆盖率情况进行摸底,与地方政府共同提高现金流的覆盖;区别对待,就是要把握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流向,对于生产性、还款效益较好、还款能力强的项目积极给予支持,对一些消费性的财政性支出债务,要让地方政府逐步剥离出去,用财政资金解决;逐步化解,就是融资平台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积累,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逐步释放风险,不能挤破泡沫。
林勇明建议,未来地方债务管理改革应明确以下六点原则:一是中央对地方债务的管理法治化、规则化、常态化。二是地方政府成为独立财政主体,财源结构优化。三是地方政府成为地方债务市场合格的市场参与者。四是完善金融市场,发展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分散风险源,解决期限错配问题。五是让民间资本充分进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领域;鼓励民间非赢利公益性组织的发展。六是积极推进土地与财政制度改革,消除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制度根源。地方政府适度依靠土地融资并分享一部分土地溢价是合理的,关键是抑制其过度透支,并保证其土地溢价分享比例在合理范围内。应改革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从目前的“卖地模式”逐步转为国际通行的“租地模式”。(本报记者 罗 兰)
![]() |
(责编:夏丽娟)
经济增长,地方政府,地方债务,次贷
网站地图 | 关于海外网 | 广告服务 | 海外网招聘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海外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京ICP备12041252号
投稿邮箱:tougao@haiwainet.cn
Copyright © 2011-2013 by http://www.haiwainet.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