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收藏首页|简体|繁體

海外网>>海外版发布

【海外版】斩断网络交易诈骗黑手(图)【2】

政府企业联手出击 净化网上消费环境

2013年07月15日08:40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摘要: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金额达到12594亿元,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2.42亿,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增至42.9%。在网络交易持续发展的同时,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块“大蛋糕”。

  企业政府共同应对

  由于诈骗成本相对较低,目前,网络交易诈骗从行骗到转移资金,已然形成了一条产业链。

  怎样剪断这条黑色利益链,成了互联网企业和用户关心的共同问题。为此,阿里巴巴日前联合百度、亚马逊、腾讯等20家互联网企业,联合成立互联网反欺诈委员会,探讨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挥出打击网络欺诈的重拳。事实上,此前部分企业间已有合作行动。

  2011年,淘宝与微软在钓鱼链接欺诈等方面展开了合作,为用户推送欺诈网址黑名单。2012年,支付宝与微软共同开发“设备健康模型”,当用户使用Windows系统时,安全中心会将电脑的病毒保护程度、防火墙状态等信息传递给支付宝,支付宝据此给予用户不同等级的保护,包括主动警告等。

  政府方面也在积极行动。6月18日,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从今年6月至12月开展为期半年的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网络诈骗被列为重点打击对象之一。公安部还公布了4起公安机关在工作中破获的QQ交易诈骗和代刷网店信誉诈骗犯罪典型案例,提醒用户防范网络诈骗。

  数据共享防交易诈骗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网络交易诈骗花样翻新的同时,技术的进步也为打击网络欺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阿里巴巴首席风险官邵晓锋认为:“在互联网条件下,任何犯罪行为,只要有所动作就一定有迹可循。”准确把握这个“迹象”离不开大数据共享。

  大量数据的存在使测量用户网络行为的细节成为可能,阿里巴巴集团安全总监江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通过各网站之间的数据共享,提炼数据的重合部分,能够对诈骗分子进行定位,使之原形毕露。”

  依靠数据共享防范网络交易诈骗的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在探索怎样从技术层面遏制欺诈行为。(张意轩 赵天宁)

分享到:

(责编:夏丽娟)

相关新闻 >

美图精选 >

国内国际台湾华人视频论坛

评论 >

图片 >

视频 >

国际 >

国内 >

娱乐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