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1日08:34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摘要:虽然不像去年那样,在北京见到国务委员戴秉国这样层级的人物,谢长廷6月底的“香港之行”还是引起外界的浓厚兴趣。 |
谢长廷还向在场的大陆学者喊话,政党交流不应局限自己想法一样的政党为对象,正因为有差异才需要交流沟通,透过交流沟通才可以降低敌意,减少误会和冲突。谢长廷在随后的演讲中提到,积极负责、处理差异;由下而上,扩大参与;尊重现状、强化互信;立基宪法、稳定和平。
孙亚夫发言说,20多年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台独”之路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违背了历史和现实,违背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潮流,是行不通的。他说,虽然两岸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双方不能永远站在差异的两边,老死不相往来;更不能利用差异制造误解,甚至挑起对抗。相反,双方应当缩小差异,逐步消弭差异,以期破除误解,直至结束对抗,走到一起来,共同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
与会的民进党“立委”赵天麟对媒体表示,虽然双方言语交锋,各持立场,却能更增进彼此了解。台湾政大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陈芳明受访时也表示,如果双方已经互相理解就不需要开会了,火花四射反而是开会的目标。
会谈也不是只有歧见,没有共识。会议结束后,双方发表三项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得到两岸主流民意的支持,台湾各政党参与两岸交流将更全面反映岛内民意;两岸交流应让广大基层人民受益;两岸应面对历史、正视现实,推进政策创新,促进两岸共同繁荣发展。
民进党仍有难解的困局
不过,指望“香港会议”之后,民进党能够打开两岸交流大门,就太过于乐观,不切实际。无论谢长廷还是民进党,都要面对难解的困局。
去年10月谢长廷开启“调酒之旅”,有舆论认为,回台后谢必将揭开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压力锅。结果,谢长廷并未在党内收获掌声,回台后不但低调行事,今年初更闹出一场沸沸扬扬的“微博风波”。有北京台湾问题专家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表示,谢长廷焉能不知道大陆的底线在哪里,但是党内“独派”意识依然深厚,这些动作都是他为向“独派”交待而做出的调和姿态。
大陆资深台湾问题专家许世铨在评价谢长廷时,也用到“左右逢源”、时进时退的词语。他说,以谢长廷个人而言,如何调整大陆政策“解决不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要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
这又何尝不是整个民进党的困境。民进党放弃“台独”承认“一中”就会丧失深绿“铁票”,无异于在选票政治中玩自杀。2012年“大选”前,蔡英文苦心经营“中间形象”,最后还是要“台独教父”李登辉为其站台拉票;苏贞昌推出“中国事务委员会”,本想凸显自己在两岸议题上不缺席,到头来做出的仍是“台独”价值“不必调整”的决议。
不能回到“一个中国”,民进党便找不到推进两岸交流的着力点。于是,“香港会议”之类便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效。有媒体评论说,如此一来,交流只能有两个效果,一是缓和红绿对立与紧张,二是在台湾社会造成民进党也能解决两岸问题的印象。如今,谢长廷踏出了红绿交流的重大一步,后继有人还是后继无力,外界都在看。要真正在两岸交流中有所作为,民进党无疑还有漫漫长路要走。(本报记者 王 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