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13日08:14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摘要:6月9日20时左右,广西南宁市电闪雷鸣突降暴雨。就在这个雨夜,47岁的妇女万清容坠入下水道,生死未卜。类似悲剧近期在中国许多城市已经上演了多次。在中国,许多城市都面临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赶不上城市扩张速度的问题。事实上,除了城市排水,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入托难、就医难等都不断困扰着市民。 |
源于发展不均衡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表明中国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城市时代。然而,城市越来越大,困扰也越来越多。
专家认为,大城市“得病”的根源,也许并不在其“大”,而在其“大而不当”,中国城市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表象、轻内在的特点,过于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忽略资源和环境的代价。
牛文元认为,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需要克服非匹配、非规整、非公平、非集约、非持续等战略性弊端,而这些弊端给人们的最直观感受就是“城市病”,其根源在于发展的不均衡,城市规模扩大了,但品质没有相应提升。
牛文元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政府、企业、医院、学校、商店的超优质资源过于集中在城区,带来了频繁的人口流动,最终必然导致拥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通过新的科学的空间重整,客观上减少人们的出行需求和出行距离。
需制定科学规划
如何治理“城市病”,牛文元给出了药方:一是科学制定城市规划,二是加强公共交通建设,三是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四是完善就业机制。为了解决大城市人口膨胀与城市规模的矛盾,牛文元建议,从建立城市联盟、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做出努力。
倪鹏飞认为,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总体上需要从两个基本方向入手:第一个方向是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均衡化调整,建构一个适度倾斜而平坦的城市中国。超越单个城市,将视角拓展至区域层面。第二个方向是提高城市配套建设与管理服务水平,在资源约束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扩大人口承载能力,缓解“城市病”。(本报记者 叶晓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