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这五年,在那场巨大灾难中屹立不倒的中国人,伤痛中迸发的,还有一股涓涓的温暖。
“可乐男孩”、“最美女警”、“敬礼娃娃”,这曾是汶川地震留下的感人故事,而在芦山地震中,同样感人的“最美新娘”、“最孝儿子”、“坚强女童”将这些灾难中凸显的人性坚毅和温情大爱再次延续。
李庭芳是四川德阳什邡红白镇的乡村老师。在2008年的那场灾难中,与汶川仅一山之隔的红白镇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李庭芳9岁的女儿也在这次地震中不幸蒙难。曾经一度接受不了这个事实的李庭芳说,灾难再大再重,始终会过去的,活着的人要向前看。2010年,儿子李林泽带着全家人的希望降生,李庭芳表示,现在一家人已慢慢恢复了地震前简单而平凡的生活。
在红白镇,像李庭芳这样的再生育家庭还有很多。汶川地震中,赵昌明11岁的儿子在学校不幸遇难,通过再生育计划,他与妻子育有两个女儿。
汶川地震导致尚婷双腿截肢、左眼失明。她离开家乡映秀,成为都江堰友爱学校百余名残疾学生中的一员。
尚婷就读的友爱学校,毗邻都江堰灾后重建最大的集中安置住宅区,是全国唯一设施无障碍、残健融合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现有学生1400余人,吸纳了包括尚婷在内的地震灾区肢残学生92名。
“我以后想去广州师范学院读心理学,做一名心理医生,帮助更多的人。”16岁的尚婷说话时脸上绽放着笑容。
此外,“汶川数十位的哥满载物资赶赴芦山”,“512地震断腿女教师成芦山灾区志愿者”,这些从芦山震区传出的新闻又折射出,这个社会曾经输送给一方的温暖,正在换来感恩之心的传递。
从汶川到芦山,在民族伤痕的代价中回首五年,除了生离死别的悲痛和砥砺前行的勇气,如果说灾难还能给这个国家留下些什么的话,那么,痛定思痛的反省似乎更具价值。
芦山地震发生后,关于“芦山地震是否是汶川地震余震”的话题一度引发社会争论,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监测部门再度遭遇“边救灾边挨骂”的尴尬。“怎样跑在地震前头”,这不仅是科研领域面临的挑战,更是关乎无数生命逃离灾难的大问题。
同样的尴尬还发生在慈善领域。五年前,民众曾质疑明星人物的捐款缩水,五年后,被网友连声喊“滚”的却换成了曾经备受信赖的官办慈善机构。如何让爱心在阳光下传递?冷暖交织中的中国慈善界需要思考。
不得不注意,芦山地震的救援中,志愿救灾的车辆造成了“爱心大拥堵”,新媒体在“信息救灾”和“助推谣言”中同时展现出利和弊。多灾多难的历史,让中国人从来不缺战胜灾难的勇气,但是当灾难突袭时,公众满腔热忱的参与意识,还需要科学理性的培养。
多难兴邦。这句话可释为,一个民族能够在灾难中汲取奋发图强的动力,也可理解为,一个国家可以在灾难中获得改进自身的机会。
从汶川到芦山,地震留下的可贵精神,不能只用在救灾之际,用悲惨换来的教训警醒,更不能因为灾情平复而成过眼云烟。只有铭记这些,这个社会对过往灾难的祭奠才更具意义。(阚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