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近些年来“金砖国家”间的合作,可以明显发现“金砖国家”抱团取暖的“痕迹”,“金砖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多边外交不可或缺的一环。 |
3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比勒陀利亚,开始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
海外网3月29日电 大公网今日发表署名为木春山的评论员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访问“锁定”俄罗斯与非洲,其中的一项重要日程是在南非德班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议。纵观近些年来“金砖国家”间的合作,可以明显发现“金砖国家”抱团取暖的“痕迹”,“金砖国家”已经成为中国多边外交不可或缺的一环。
打开地图,标出“金砖国家”的位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金砖国家”都带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美洲、非洲、东欧、南亚和东亚。这些地区是除了北美和西欧等发达地区之外,第三世界国家相对集中的地区,所以国际媒体自然将“金砖国家”的出现,看作是第三世界国家向发达国家设计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提出挑战的一个趋势。中国由于具有世界第二的经济实力和全球增速靠前的经济发展动力,在“金砖国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在2011年之前,“金砖国家”不包括非洲最大经济体的南非共和国。2011年4月在中国三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南非成为新成员。西方媒体曾透露,中国是南非加入“金砖国家”的主要推动力。
南非的竞争者中包括阿拉伯大国埃及以及世俗的穆斯林国家土耳其。虽然他们对“金砖国家”让南非加入多有抱怨,但不可否认的是,南非的加入让“金砖国家”由此更有代表性,也逐步进入到了新的合作与发展期。中国也通过“金砖国家”的外交平台,让中非关系更近一步。
这次习近平在访问南非时特别提到,中国将发展对南非的关系作为外交的“优先方向”,这是对南非的又一次认可与重要支持。
虽然不能说中国在“金砖国家”中握有主导权,但中国确实希望通过“金砖国家”来寻求更多国际话语权。
从国际关系的现实来看,目前主要是发达国家来决定世界秩序,包括新兴国家的国际治理实际上是缺失的。而“金砖国家”的主要任务,实际上是通过这样一种机制来让新兴国家的话语权得到提升,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发展与国际竞争当中,进而修改完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国际关系的公平正义。集中精力发展经济的中国,不可能通过一己之力来完成这个“宏大”的目标,而“金砖国家”是个有意义的平台。以“金砖国家”和西方七个发达国家为主体的G20,是“金砖国家”合作的外在模式,同样是中国看重的国际对话机制和手段。
中国展开的“金砖外交”除了有政治考量之外,还有经济上的考虑。
最近几年来,由于美国经济低迷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拖累,西方世界的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这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经济带来影响。比如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的经济增速显著下降,经济下行风险急剧上升,除人民币外的“金砖国家”的货币出现了大幅贬值。但这些因素均没有改变“金砖国家”具有良好增长前景的事实。
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市场需求下滑的条件下,“金砖国家”更为依赖成员国之间的巨大消费市场,而这一消费市场规模将随着“金砖国家”经济快速增长而呈持续迅速壮大。从而,“金砖国家”未来的经济合作必将继续扩大。今后“金砖国家”的发展也肯定将会越来越重视小团体内的经济合作。中国自然也会在这种“抱团取暖”的合作中受益。
不过“金砖国家”合作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首先,五国之间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管理制度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不同国家间的互信也稍显不足——比如中印有领土争端并在军事上互相警惕——这无疑会阻碍合作的深入发展。而且外部势力对“金砖国家”间的合作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力。第二,“金砖国家”在一些涉及到彼此关切的国际话题上,依然存在明显分歧。比如在人民币汇率上出现立场差异。巴西、印度加入了美国的阵营,要求人民币升值。第三,“金砖国家”没有一个“领头羊”,只是一个机制而非组织,甚至有分析师称其是一个“符号”。一旦遇到重大问题,或让“金砖国家”的向心力面临考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