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部长的去留
对于部长们而言,真正的考验在1998年到来。在《中央政府组织机构(1998)》中,有15个部委被列入“不再保留”。
这次改革看起来是有些“无情”的,国务院及部委行政人员编制减少的目标是近一半。由于裁撤部委较多,组建新部委较少,相当多的高级领导干部不得不选择退休或前往非行政机构。一直以来,被撤销部委、有年龄优势的副部级干部都是新组建部委副职的优先考虑对象,而这一次只组建了4个新部委,其中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还属于改组性质。
除了15位部长,改革还涉及数十位副部长。事实上,在这一次改革中国务院副总理从6人减为4人,国务委员从8人减为5人,副秘书长从10人减为5人。
朱基在1998年4月的省部级干部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专题研究班座谈会上提起这些数字时说,国务院办公厅不减50%,就没有理由要求部委减50%。
对于高级干部的安置和分流,他说,商业银行虽然没有升级,但一个管两万亿的银行,不派几个副部长去当行长、副行长怎么能行?朱基要求,要把得力的副部长派去当副行长。
同时他认为,税务、工商等部门的领导力量都需要加强,机构不升级但干部可以高配。正部长可以到另一个部门当副部长,副部长也可以到一个副部级单位任副部长。
煤炭、机械、冶金、化学、国内贸易部等均改组为国家局,由国家经贸委管理。电力工业部撤销,政府职能也转入国家经贸委。
几位“大龄部长”---电力工业部部长史大桢、煤炭工业部部长王森浩赴全国政协。
58岁的冶金工业部部长刘淇出任北京市委副书记。
59岁的机械工业部部长包叙定出任国家计委副主任。1年后,他前往重庆担任市长。
62岁的化学工业部部长顾秀莲任江苏省省长,成为共和国第一位女省长。
这样,在1998年并入国家经贸委的多个部委中,没有一位部长“高配”,以正部级身份担任副部级国家局局长。
为了应对这次大规模撤并,几个工业部委在1998年之前就未再全额配备副部长。它们下属的大型国企也是副部长们的去处之一。
比如,在电力工业部,大多数副部长之前都兼任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1998年后,电力工业部副部长汪恕诚在短暂担任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后,出任水利部部长。另一位副部长赵希正后来升任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同样,冶金工业部的副部长们之前大多也在钢铁企业兼任职务。比如副部长兼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毕群,之后任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冶金工业部的另一位副部长黎明离休。总工程师、副部长殷瑞钰前往局级的钢铁研究总院任院长。
留任国家局的副部长们则随着国家局的衰微而去向各异。比如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王万宾任国家冶金工业局局长、党组书记,后来出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
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孙昌基,同样以副部级任国家机械工业局常务副局长。在国家机械工业局撤销后,他前往中国银行任党委副书记、副行长 。
此外,国内贸易部部长陈邦柱任国家经贸委副主任。
改革的转折
在1998年的另外一些改革中,地质矿产部与国家土地管理局等共同组建国土资源部,地矿部部长宋瑞祥前往刚刚升格为正部级的国家环保总局,以正部长身份出任副局长。他后来担任中国地震局局长。
地矿部副部长蒋承菘、寿嘉华均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另一位副部长陈洲其则筹建新的石油公司。
林业部部长陈耀邦出任农业部部长,54岁的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孙家正出任文化部部长。
在这两个改为国家局的部委中,副部长们除了在新组建部委任职,就是以副部级担任副部级国家局的副局长。如林业部副部长李育材就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劳动部部长李伯勇时年66岁,赴全国人大。53岁的劳动部副部长张左己出任新组建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电子工业部、邮电部合并组建信息产业部。61岁的邮电部部长吴基传任信息产业部部长,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国家体委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原国防科工委改组为总装备部,另成立了一个属政府部门序列的国防科工委。
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改为国务院的高层次议事机构,由国务院总理兼任主任,不再列入国务院组成部门。时任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同时也是国务委员。已经担任体改委副主任的张皓若等则进入全国人大。
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构变动最大、人员精简最多、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9个改成国家局的工业部委在2000年底全部撤销。
这样,国务院组成部门历史性的减少到29个。此后,再没有出现这样大规模裁撤国务院部委的情况。
机构改革“三定”中的定编制此后也不再是第一焦点所在,定职权成为改革的核心问题。重新组合、划定权力的“大部制”改革拉开大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