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3日下午3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
海外网3月13日电(徐蕾) 3月13日下午3时,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继续加大政策力度控制房价
有记者问,最近中国国内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央行今年将会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来避免房价过快增长?
周小川回答说,货币政策主要是管理总需求,一般情况下,如果总需求过度的话,会导致物价上涨,同时资产价格也会上涨,这其中也包括房价、股票和其他资产的价格。但是往往经济也可能是不同步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国家都曾出现过这种现象,有时候物价低迷,资产价格上涨,有时候资产价格低迷,物价上涨,不同类别的资产价格上涨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更主要的时应对总需求,主要是根据像CPI这样的消费物价指数以及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来调整货币政策。
如果各种价格变动不一致的话,货币政策作为控制总量的工具,不一定全都能够照顾到。但是对于房价来讲,我们有一些结构性的政策,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运用,比如说首付比例和专门针对房贷的利率,还有专门针对房地产的一些价格调整措施,这些措施还会继续使用,有的还会继续加大一定力度,这不是总量政策,而是结构性的信贷政策,可以通过这个来实现控制房价的目标。
货币政策将稳健中趋紧
有记者问,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年7.5%的GDP预期增长目标,还有不超过13%的M2预期增长目标,这是否会使决策者陷入一个困境?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什么方向?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收紧的货币政策或是中性的货币政策?
周小川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是为四项目标共同服务的,第一是保持低通胀;第二是促进经济增长;第三是促进就业;第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这四个目标确实有时候相互之间会存在不一致,是需要权衡的。你不能光为了实现一个目标,牺牲别的目标太多,这中间需要权衡,但是也不能叫困境。
周小川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预计的经济增长目标就是GDP增长7.5%,CPI控制在3.5%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是13%左右。这个13%是代表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含义就是比较中性的,我们不再是宽松的货币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在应对危机的那两年采取的,之后在2010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将货币政策的取向转为稳健,不再是宽松的、扩张型的货币政策。
周小川表示,从数量上来看,今年定13%左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预期增长目标,如果与去年和前年实际实现的数字相比,应该是趋于更紧一点,这表明大家对于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强调。当然历史上货币政策也有过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提法,那是朝比较紧的方向强调。当前的提法是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就是你所说的强调比较中性的取向。
近百万亿货币供应并非全球最高
有记者问,现在媒体普遍比较关注中国的M2已经快要接近百万亿,很多人形容为“堰塞湖”,您怎么看待这么大的货币量,中国经济今后若干年要消化它时,有没有可能会引起长期的通胀风险,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定时炸弹?
周小川说,首先从中央银行的角度给大家一个正确理解的方向,就是中央银行高度重视保持低通货膨胀的目标。我刚才也提到过货币政策有四个目标,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中央银行最强调的还是物价稳定的目标。因此,首先要给大家一个印象就是中央银行高度重视这个事,也就是说要防止物价过快上涨。说到具体指标时,希望大家首先要搞清楚指标的内涵、指标的意义,如果作国际比较的话要看看国际上的具体情况如何。广义货币,也就是M2的数量和名义GDP的增长关系比较大。GDP要增长,生产要增加,就业的工人要增加,工资要增加,所有这些都需要有货币去支持,但是货币数量过大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支持的量要是小了就会抑制经济的正常增长。所以首先要有一个分析框架来看货币究竟是多是少。
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么多年经济增长情况究竟怎么样?物价上涨情况怎么样?过去历史规律上M2的增长是什么样的状况,这个状况是不是大体合适,是偏多还是偏少了一点?我们首先必须回答这个问题。至少从目前来看,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尽管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经济阶段,2003年有非典,2008年有全球金融危机等等状况,但总体来说党中央、国务院的把握还是相当不错的。
从国际比较来看,M2的数量是和谁去比呢?有的同志是和GDP相比,即便和GDP相比,中国也不是最高的,日本比我们更高,还有其他一些国家也比我们要高。这些高的国家是不是会产生很高的通胀呢?也不见得。因为日本迄今还在担心通货紧缩,还在力求走出通缩。对此,可能需要考虑很多复杂的因素。我们可以给大家一些思路,就是要注意到通常储蓄率高的国家M2也比较高。中国的储蓄率在全球来讲相对比较高,本来亚洲的储蓄率就是高的,而中国在亚洲国家中也是高的。
周小川说,储蓄的渠道既可以走直接融资,比如说股票、债券,从直接融资变成投资,也可以走银行,从银行存款变成银行贷款去支持经济发展,这叫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比重比较大的国家,M2往往也会偏高。中国这两条都占到了,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储蓄率高,其中包括家庭储蓄率也是高的,同时间接融资比重也比较高,大量的储蓄资金走银行,从银行存款变成银行贷款。因此,我国M2的比重是高的。如果我们今后能够控制M2的增长率,将其保持在合适的水平,就不会导致突发性的物价上涨,所以M2的总量和“堰塞湖”不是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