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周边外交亟需进行战略转型和调整,任何的应对之策不应再是应景之作,也不应再是应急之需,迫切需要的是应用之备的战略思维和政策。中国在某些热点问题上采取的反应,要与中国的整体战略和政策相结合,既有前置条件,又有后续管控,中间则是合理、适度、有收有放的应对策略。 |
朝鲜核试不但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而且对中国历来的对朝政策都形成冲击。
海外网2月26日电 据中评社评论员文章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日前访美,在巩固日美同盟之余,非常希望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搬来美国这个“救兵”,“给中国点颜色看看”。在美国,安倍大谈钓鱼岛争端,并且宣称“日本回来了”。可笑的是,日本走过吗?难道日本继“脱亚入欧”、“脱亚入美”之后,现在要“脱美回亚”了吗?我们暂且等待以观安倍的“跳梁表演”。
与此同时,由那个喜欢“惹是生非”的朝鲜不管不顾,公然挑战国际社会的底线进行核试掀起的朝鲜半岛的严峻局势加剧了东北亚的乖张戾气。以此来看,朝鲜拥有核武器将是迟早的事(朝鲜自己已经宣称是核拥有国),如果朝鲜被新接纳为核国家,越南和印尼等其他亚洲国家最终也会加入核俱乐部,从而改变亚洲的战略格局。但这显然将危机中国的利益。朝鲜半岛核危局中,朝鲜核试、核爆的危害中国首当其冲,其次才是美国、韩国以及其它国家。
朝鲜核试不但损害了中国的利益,而且对中国历来的对朝政策都形成冲击,甚至在中国国内民众中造成了一种对朝鲜的“愤怒”,与此同时,如何应对和“制裁”朝鲜其实也是对中国外交策略的考验。
在东北亚这两大热点问题上,涉事国家以及关联国家之间既有微妙的纵横博弈,也有萧杀的剑拔弩张,或许稍不留神就会引发东北亚的一场危机。南海、钓鱼岛、朝鲜核试等等,都是中国成长为全球性大国道路上的一个个期中考,或许只有这些问题能考“及格”,中国才能真正“配得上”全球性大国的称号。
实际上,加之南海争端、中美亚太摩擦等问题,中国的周边外交亟需进行战略转型和调整,任何的应对之策不应再是应景之作,也不应再是应急之需,迫切需要的是应用之备的战略思维和政策。中国在某些热点问题上采取的反应,要与中国的整体战略和政策相结合,既有前置条件,又有后续管控,中间则是合理、适度、有收有放的应对策略。中国需要在周边构建多个战略支点,支撑中国的周边战略格局,增强中国外交的灵活性。当然,中国的政治勇气和外交智慧将随着中国应对周边乃至全球性难题的过程而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