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历了人生“三落三起”的邓小平,对中国社会、更是对领导中国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个最简单也最复杂、最基本也最经典的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回到原点,回答十分坚定:中国人要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还要坚定地创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科学地进行社会主义实践。 |
“邓小平时代”:
认识升级与探索务实
什么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的回答亲切、朴素、清晰,完全不同于理论家们的高头讲章和面面俱到的官样文章,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发出响亮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升级到了一个新版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中国对自己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定位也更加务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极富个人风格的话语在中国社会传播。他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他讲“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希望“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鼓励人们“看准了的,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在许多外国观察家眼中,邓小平不是一位演说家风格的领导人,但是,在1978年到1992年间,在被冠以“邓小平时代”的岁月里,他那些看似随性而发的语句,释放出巨大能量,冲破了人心的藩篱,激发着社会的活力。
1992年至今:
树立道路自信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他留给中国当代历史的一个坚定的背影。
傅高义在书中用《终曲:南方之行》专章描述,而中国人更熟悉一首广为传唱的歌曲——《春天的故事》。
邓小平的“诗篇”,写在“苏东剧变”后全球社会主义事业的“严寒”中,也写在中国“姓社姓资”的争辩与何去何从的摇摆中。中国这艘大船坚定了自己的航向,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行。
30多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今天的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