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从现场到医院3公里,足足走了40分钟!”这是120急救医生王雨竹前日发的微博。前晚6时许,田村北路一名50多岁的骑车人被轧成重伤。因在转送医院的路上少有车辆愿意避让救护车,导致伤者延误治疗,最终死亡。 |
>>避让多数司机没有意识
“社会车辆不让路是常事,但因堵车影响抢救效率,甚至致死的情况并不多见。”王雅东说,急救车在执行任务途中会闪警灯,但只有两种情况会拉响警报。
急救车辆抵达呼叫现场后,医生会先对伤者进行伤情初判,并分为轻、中、重三级,如果是重症患者,自其被抬上急救车送往医院的那一刻起,车辆就会拉响警报,提醒公众车上有重症患者;另一种是,早8点至晚8点间,出车或转运病人途中经过交通拥堵路段时会拉响警报。两者的用意都是提醒社会车辆避让,但大多数司机对此并没有意识和避让行为。在此情况下,司机会通过喊话和报前方车辆车牌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醒车辆避让,“尽管这样,也还是有一半人不让,有的人是较劲,有的人是真不知道急救警报意味着什么”。
“一次我去南三环的火灾现场接患者,但在快到时却发现前方的社会车辆一动不动,都是看热闹的。”王雅东说,他不得不将车开上自行车道,继而上了便道,才抵达现场。
此前一项网络调查显示,遇到急救车不避让的私家车超过一半以上。有司机坦言,他并不是不想让,而是“以前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不知道该怎么让。前方有红灯,能闯吗?没有应急车道,又该让到哪去?因此违章了,会不会挨罚?”
>>摩托急救时无转运功能
为应对当下路况、缩短抢救时间,在2009年,本市120和999均已配备急救摩托车,初步建立了摩托车急救系统。车上配备急救诊箱、复苏箱、除颤仪、心电图机、氧气瓶等急救设备,出诊医生携带800兆电台,随时上报情况、接受指令。
但业内人士表示,因摩托车不具有转运功能,且安全性能较差,在其使用中,急救医生只能先行抵达开展抢救措施,再由后抵达的救护车送往医院,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真正缩短送至大医院的抢救时间。同时,冬季天气寒冷,摩托车轮胎易冻,碰上冰雪路面时就更“麻烦”。因此,急救摩托车目前多从院前急救转型成为大型活动中和重大赛事中的保障性急救力量。
>>希望急救条例引入罚则
市卫生局表示,目前,本市急救条例已进入调研起草阶段,条例中将明确急救员的培养等急救体系建设的发展内容。该条例的推出,意味着北京将通过地方法规的形式,规定急救人员和急救车的优先权,如道路上的优先通行权。也就是说,运载着病人的急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社会车辆拒不让行的行为将视同违法,将受到法规的处罚。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违规占用急救车道导致急救效率降低、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现象并无有效的规范和惩罚措施,只能通过多方呼吁来引起公众关注,而急救条例的修订如果最终能将罚款等惩罚条款及执法人等进行明细,则将是对生命抢救线最有力的保障。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李秋萌 钱卫华本报制图何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