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行中小学教材中也有“国学”内容,课题组为什么要迫切推出一套教材来推广国学?值得注意的是,该套教材不仅将《论语》、《孙子》、《道德经》等经典文献全文选入,还将京剧、茶文化等纳入其中,课题组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是否会加重学生负担?面对诸多疑问,该课题组副组长、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秘书长张健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 |
国学复兴是一百年的事
如果有一批人遵循传统的伦理道德、最根本的做人标准,范围就会逐渐扩大
羊城晚报:教材里有茶文化和京剧等内容,在面对流行文化时,如何让学生接受这些传统文化?
张健:我曾经看到过小学四年级一节茶文化课,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有兴趣,只要有兴趣,孩子们会自己去学。而现在的问题是,中小学校根本不让孩子去接触这些,怎能说孩子们肯定会没兴趣?
羊城晚报:现代社会的很多观念是“倡人欲”的,而国学里的很多内容是“灭人欲”的,二者如何结合?
张健:现在需要让人回归其本性,也要回归秩序,这需要有一个过程。现在没有“儒家之风”了,如果谁过多地按儒家思想做事,起码从现在来看,肯定要吃亏的。但是事情早晚要做。如果有一批人遵循传统的伦理道德、最根本的做人标准,范围就会逐渐扩大,而如果没有人去做,社会就会越来越坏。
这不是一两年的事。当时我们做课题时,一位领导就说,国学的复兴是一百年的事。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现在的孩子开始读经典,叫做刚刚了解过去,等他们大了以后,以他们的准则去生活、去工作,这时大家才对国学有一定的认识,等他们做爷爷时,他们去教导儿子和孙子,那么这时国学才是刚刚开始复兴,等到祖爷爷那辈时,中国可能出现书香门第的四代。
羊城晚报:目前教材推广情况怎么样? 还存在哪些困难?
张健:目前我们的课题实验区申报是自愿的,目前课题研究和新教程实验已在北京、河北、江西、山东、辽宁、青海等多个地区展开。广东的深圳和中山也有些学校在申报我们的实验学校。
这套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审定,纳入《2012年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但是,课程的普及还有一个政策性难点有待突破:国家层面上没有传统文化课程规划和课时配备,学科教学还无法大范围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羊城晚报记者孟庆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