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建兴参加磁州窑国际论坛

2012年10月30日10:4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第二届国际磁州窑论坛在磁县美丽的溢泉湖畔举行。图为论坛开幕现场
第二届国际磁州窑论坛在磁县美丽的溢泉湖畔举行。图为论坛开幕现场
10月23日,第二届国际磁州窑论坛在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美丽的溢泉湖畔举行。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党委书记李建兴、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河北省冀南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磁县县委书记李德进、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王莉英,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孙新民,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沈岳明,冀南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磁县县长穆伟利以及来自大陆、台湾、新加坡等近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李德进介绍说,近年来,磁县作为冀南新区重要统筹协调发展区,按照“三都文化地、千年磁州窑、生态荷花园、都市休闲港”的发展定位,以及“同城发展、新区联动、产业集聚、文化创新、生态优先、民生为本”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了磁峰工业聚集区、林坛装备制造园区、磁州童装产业园区、溢泉湖旅游度假区、漳河经济开发区五大发展平台。
 
冀南新区基本空间布局为“一城两港九园区”。“一城”,即立足产业、城市、生态高度融合发展,建设田园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新型城市,形成邯郸主城区、东部新城与冀南新区“三核带动”型城市群发展格局;“两港”,即航空港和内陆港;“九园区”,即马头经济开发园区、商城工业园区、林坛工业园区、新坡工业园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凤凰山—溢泉湖风景园区、邯郸临港产业园区、漳河生态科技园区、磁峰工业聚集园区。
 
李德进感谢人民日报海外版对冀南新区和磁县在宣传方面的支持。今后,有关冀南新区的建设成长、磁州窑文化在故土上的开花结果需要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全方位支持。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有着1500年的历史,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的观台镇与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一带。
 
磁州窑瓷器品种繁多,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艺术。磁州窑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国五大官窑之外享誉世界的民间名窑。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一是白地黑褐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留存下来的瓷器鲜明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态,具有较高研究价值。
 
磁州窑瓷器以白色胎釉上绘制黑色花纹著名,俗称“白底黑花”。而作为制瓷技术和中原文化艺术的基础代表,“白底黑花”一度成为东方古瓷的“流行色”,这种“流行色”对朝鲜、泰国、越南、日本等国家的制瓷工艺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制瓷工艺与“白底黑花”存在着较深的传承关系。
 
第二届国际磁州窑论坛的主题是“宋元时期磁州窑与诸窑场工艺的相互传播和影响”,两年前,首届国际磁州窑论坛的主题为“磁州窑面向国际”,参会人员包括韩国、日本、德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主题研讨,大大提升了磁州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本届论坛较之首届论坛的主题更具有专题性和学术研讨的针对性,研究领域得到了拓展和升华,在大家解读磁州窑和其它窑口艺术之美的同时做到了古为今识;在探讨中国古陶瓷装饰艺术繁荣发展的交叉之美、互补之美和共融和谐之美的同时而识为今用;在感受古代各窑场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对方长处的创新精神的同时,体会到了提升艺术生命力需要不断的创新而用为今兴。
 
本届论坛提交的论文共二十四篇,在主题演讲中,有论述井陉窑、陈炉窑、西村窑、北京龙泉务窑、耀州窑以及景德镇元青花与磁州窑瓷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播的;也有阐释磁州窑瓷器在内蒙古、河南林州、印尼满者伯夷王朝等地的出土和兴荣情况的;还有对磁州窑化妆土、磁州窑画枕上的故事、磁州窑漳滨艺人以及磁州窑的源头分析揭秘的。参会论文全面细致的论述了磁州窑对国内诸窑场工艺的传播和影响,提升了磁州窑在中国古代陶瓷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与会人员在论坛期间参观了磁州窑博物馆、峰峰历史博物馆、邺城博物馆,尤其是磁州窑博物馆为本次论坛专门组织的《白地黑花的绽放》标本展,使与会代表近距离的欣赏到了磁州窑、耀州窑、泰国宋加洛窑等各个窑口的瓷器及标本,引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海外网电 记者陆培法、赵书宴摄影报道)

链接:“黑白艺术”磁州窑精品展示(高清组图)

(责编: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