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大劫掠:揭秘我国文物流失 经历的四次浪潮【3】

2012年10月27日10:20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流失”的敦煌

1900年6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庚子5月20日),敦煌莫高窟十六窟甬道北壁后沉睡了几百年的藏经洞(现编号为第十七窟)被主持王道士无意中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宝库豁然洞开。

之后,来自俄、英、德、法等国的“探险家”接踵而来,将藏经洞中的精华悉数盗走。

国内外收藏的敦煌文物约5万余件,这些称得上是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囊括了世界罕见的佛教典籍(包括唐玄奘带回并翻译的佛经);文献中保存的官私文书,使敦煌地区晚唐、五代、宋初悄然湮没了近二百年的历史,再度为世人所知;文献中的经、史、子、集四部书中,有不少是宋代以后佚失无存的孤本;而文献中的古藏文、于阗文、粟特文、龟兹文等不仅是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的珍贵史料,而且一些已不存在的民族语言,也因敦煌文献的发现为世人所珍视。

“然而这五六万余件的文献只有不到1万件留在国内。”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称,“其他4万余件文物全部流失到国外。”

黑水城文献

黑水城文献和敦煌文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双子星座”。

黑水城遗址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额济纳”即西夏语“黑水”的意思。传说西夏时一位黑将军在这里英勇守城,并于城破前在城市的一处水井里埋藏了大量金银珠宝。掘获珍宝的愿望使无数探险者对此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时光流逝,没有人发现宝藏的秘密。

1908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受沙皇指派,率队来中国北部考察,其主要目标就是黑水城。考察队在这里翻找挖掘,终于,他们在黑水城外发现了一些佛塔,打开佛塔之后,呈现在眼前的是数千卷佛经,雕像和绘画,这些文书的发现改变了中国古籍分布的格局。也为我们能够进一步的研究宋元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无比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些意外发现的珍宝被运到圣彼得堡,现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埃尔米塔什博物馆。中国人要在那里,才可以看到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原物。

 

(责编:赵鸣飞)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