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征庆近影。摄影:Dianna Yang
一股韧劲,“鼓捣”出自己的完美音响
1983年,毕征庆在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随夫人一起来到法国。“因为我太太是法国人,所以一开始我也没注意去学习法语,总想着有时间再说,结果因为一件事让我发现不学人家的语言真的不行。”毕征庆说,有一天他去一家商店买东西,有提示写着经过柜台需要打开包看,因为不懂法文,他背着包就走,结果被人家叫住闹了误会,也弄得自己很不愉快。经过了此事,毕征庆一发狠,下决心努力学习法语。据他说,有五个月时间,每天四个小时,填鸭式的学习,在压力下他学得挺快。
是金子总要发光,在法国的日子里,随着旅法黄河艺术团的成立,毕征庆带着团在欧洲各国演出,后又考入了法国国家广播合唱团并创立了欧洲道易研究院,传播中国道学文化。一次偶然的机会,因为治愈了一位朋友的小孩,孩子的父亲知道毕征庆爱好音乐,为了感谢他就送给毕征庆两套品牌音响。这也成为后来一切故事的开端。
“我一听,为什么用这么专业的设备去听音乐仍然赶不上现场的效果呢,一定有问题,值得研究。于是我就开始鼓捣这套音响,后来我研究发现,搞音响的人虽然是学音乐的,但他毕竟不是演奏家也不是演唱家。”毕征庆说。
他研究发现,不同声音的声音频谱形象不同,比如弦乐的声音的形象是锯齿形的,管乐是波浪形的,各有不同,而人类的大脑具备这个分辨能力。“既然不同乐器的发音原理和声音形象都不同,我就想这种特点怎么在音响喇叭里实现。”于是毕征庆在接下来的许多年中自己制作电子元件反复实验,终有制造出了自己的音响样机。“有人问我怎么想的,其实是逆向思维,道理来自自然。比如河水,从上游到下游没有太大差别,但在局部的流速上有很大差别,宽的地方缓慢,窄的地方湍急,我想音乐也是一样。所以我就想怎么能使音响达到这个效果。”
毕征庆说,其实传统音响在理念上有错误的地方。很简单的道理,比如剧场里乐队演奏,都是在前面的舞台上,并未像现在的5.1、7.1音响那样四面八方都有发出声音,那其实是制造一个假象。在每个音箱之间制造时间差,使人听起来好像很丰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音乐会很快感觉累的原因所在。乐队当然不可能在你身后也演奏。声音靠空气传播,人坐在剧场中,无论哪个角落,听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也许音量大小略有不同,但声音的质量并未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我做的音响只有两个音箱的原因。”他说,“音响,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音乐再现器。从古至今所有的乐器,除了远古时期的陶制乐器,几乎都是木材和金属的结合,哪有使用胶合材质的?”
乐器有三大类,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为了弄懂各种乐器的发声原理,毕征庆学习了小提琴,钢琴,大管,然后再研究怎样使用电子系统把原音再现。为此,他耗费了十八年,获得了多项有关音响的发明专利。一项有关耳机的专利,使用骨传导的方式,可减低内耳的压力,对保护听觉器官有很重要的作用。“经过对生理听觉器官的研究,最适应人听的音量是在八瓦至十八瓦之间,再大的音量将会对人身体造成伤害。”毕征庆如是解释。
毕征庆告诉记者,这次回国在武汉认识了一位全国知名的金丝楠木收藏家汪启刚先生。汪先生听了毕征庆带去的音响样机效果,深受震撼,希望毕征庆能用自己收藏的金丝楠木为材打造世界顶尖的音响,每套价值3000万元。“汪先生说,这么好的材料,一定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说,这是沉睡地下几千年的木头,最古老的吧,我将用最现代的艺术给他灵魂!”毕征庆觉得,合力打造一个世界顶级的东西,就是把他在西方研究学来的东西和东方的古老文化连接在一起——“将国外的精华回馈给祖国母亲。”毕征庆说。(本网记者 张东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