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西北边境第一团:荒原中的军垦奇迹

侯菲

2011年10月27日13:51    来源:新疆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在祖国的最西北边陲,有一个并不起眼的边境农场——农十师185团。不久前的一天记者来到这里,亲眼目睹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战士们在这里用双手创造出的奇迹。昔日的地窝子成了今天的小洋楼,恒古的戈壁荒滩早已变成瓜果飘香的塞外绿洲……而他们,却将生命永远地留在了这一片热土。
 
    军垦奇迹
 
    185团位于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西北以阿拉别克河为界(被称为界河)与哈萨克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达86公里,是兵团最西北的边境团场。
 
    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的军垦战士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户哈萨克族人家。
 
    战士们就在地上挖个坑,上面铺些柴草,建成了简陋的“地窝子”。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战士们在这极端艰苦的荒原中,一手抓抢,一手拿镐,完成了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
    
昔日兵团战士住的地窝子

    这不是户外野营,不是拓展训练,是实实在在、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在没有亲眼见到兵团人的地窝子、亲耳听到老兵团人的讲述之前,屯垦戍边在我脑海里,只是电视剧《戈壁母亲》中的一个影像。
 
    盛夏的一天,我终于有机会随着名诗人高炯浩老师来到185团场,拜访他的老友兵团农十师原文联主席、着名作家杜元铎老师。
 
    5个小时的戈壁飞驰之后,看到团部那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小“别墅”,当年创业的艰苦似乎已了无痕迹。我们几个年轻记者禁不住连连赞叹:“生活在团场真比城市要美多啦!”
 
    正说着,杜元铎老师指着团部附近的一片空地说:“来看看,这就是当年我们住过的地窝子。”虽然在电视里见过很多次,但当我躬身走进兵团战士当年的“家”,还是被深深震撼了。
 
    这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地洞,阳光从洞顶柴草的缝隙中射进来,照出空气中飞扬的尘土。一个土台上铺些柴草就成了炕;一些用树皮、木片拼凑而成的生活用品和农具,早已斑驳成泥土的颜色,当年的兵团战士就是用这样简陋之极的工具创造出一片绿洲。
 
    “这个地窝子还算好的,是当时干部住的。”杜元铎老师的话再次让我们震惊。“半碗黄沙半碗风,半个百姓半个兵;多少将士思乡梦,尽在万古荒原中。”一位国家领导人在视察185团后动情地说,不要说为国家上缴多少粮食,创造多少利润,只要能在这里生活着,就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

    飞机打蚊子
 
    不到185团,不知道蚊虫的厉害。每年的六七月间,是这里蚊虫最猖獗的日子。在出发采访前,团领导送给我们每位女士一条纱巾。装备齐全的记者小王说:“谢谢领导关心,我们有帽子不怕晒!”领导笑呵呵地说:“还是拿上吧,等会儿你就知道纱巾的用处啦。”
 
    不一会儿,车停在了中哈界河边。我们纷纷下车拍照留念。打开车门,“啊……”嘴刚张开话还没说出口,一群密密麻麻的黑色小飞虫就直往嘴巴里冲。“快用纱巾包头!”有人大喊。“这下你们知道纱巾的用途了吧!”团领导看我们被蚊虫袭击得惊慌失措,笑了起来。
 
    我们慌忙撤退,在车里用纱巾把头包了个严实才敢出来。但还是有几只蚊虫被包进纱巾里,在眼前示威般地乱窜。
 
    再看看对方,只见每个人头顶都紧紧围着黑压压一团小虫子,嘴巴、耳朵眼里不时有不顾死活的蚊虫撞进来。
 
    在蚊虫的猛烈攻击下,高炯浩老师仍不失大家风范,昂首挺胸,不时以双手击掌驱蚊,从远处看,不知情者还以为高老师在鼓掌呢。
    
手拿芨芨草赶蚊虫、头戴防蚊帽在田间干活的兵团人

    阿勒泰地区水草丰茂,众多的水滩草地成为蚊虫繁衍的温床。据专家测定,“蚊虫王国”185团每平方米的蚊虫密度竟达1300多只,是世界上四大蚊虫密集地之一。
 
    比蚊子更猖獗的,是一种当地人称为“小咬”的飞虫,“小咬学名叫‘蠓’,每年六月以后最多。”在兵团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杜元铎老师说,上世纪70年代以前,河边蚊子产的卵能结成脸盆大的团,一到傍晚蚊子把太阳都遮住了,一拳能打一个洞。杜老师还写过一篇文章《一辈子没穿过裙子的女人》,介绍边境屯垦将士的艰辛。
 
    过去为了防止蚊虫的叮咬,人们把白纱布浸上柴油包在头上,或者下地前把手脚糊上稀泥,吃饭要钻进蚊帐里,方便前先点燃一堆草,在烟熏的地方解决……“没有兵团人吃不了的苦,任凭蚊虫再多,照样把戈壁荒滩建成瓜果飘香的塞外江南!”杜老师感慨万千。
 
    人蚊之战整整进行了50多年。如今这里的蚊虫张狂不了几天,每天上午,都能看见喷洒灭蚊药物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形成独特的“飞机打蚊子”景观。
    
【1】 【2】 

 
(责编:罗俊)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