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2014-06-18 08:32: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靈壽縣委大院一處裂縫的牆體
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靈壽縣委組織部6名工作人員蝸居在約15平方米的辦公室內辦公。
新華社記者 王 曉攝
在湖南臨澧,縣委大院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一直都是幾棟破舊的紅磚瓦片房﹔
在河北靈壽,修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縣委大院,淹沒在城裡漂亮的學校、寬闊的廣場和高大的樓房中間,依舊是紅瓦白牆的低矮平房﹔
在河南盧氏,服役近60年的土坯房,仍然是是該縣縣委領導和各部門的“蝸居”,最高的房子隻有兩層半﹔
……
“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在中國,縣級行政單位是地方政權的基礎。而中國有多少縣,就至少有同等數量的縣委大院。在這些縣委大院中,有不少是破舊的矮房子,有些甚至從新中國成立時起沿用至今。盡管縣委大院不太“體面”,但這些縣也沒把住上好房子太當回事,而是將搞好群眾生活視作最大的“體面”。
這裡住過26任縣委書記
如果用一支攝像機架在湖南新邵縣上空62年,在回放時會發現這裡有一片房子,當年還算氣派,可是最近很多年,周圍的高樓一棟棟拔地而起,這裡卻隻有幾十棵桂花樹還在長高。
這就是新邵的縣委大院,迄今仍有24家單位在此辦公,包括縣委書記。
同樣的情況也能在湖南石門看到。這個總共不到18畝地的大院,自從上世紀50年代蓋起一棟二層磚木辦公樓后,已經見証了25任縣委書記來了又去,如今第26任仍在這裡辦公,沒有搬走的打算。
“我什麼也沒有改,就加了個窗帘,因為必須加上去,對面是一個廁所”,第26任縣委書記董嵐“淡定”地說。
像這樣決定堅守的縣委大院,在全國還有不少。同樣修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河北靈壽縣委大院,雖然外表經過了粉刷,但“牆體是用青磚壘砌的,房頂用木頭椽支撐,用蘆葦席和黃泥遮蓋”。
靈壽縣縣委書記宋存漢說,雖然這裡已經被列為D級危房,但“隻要安全,縣委會一直在這裡辦公”。
河南盧氏縣的縣委大院裡,土坯房牆壁已經斑駁不堪,粉刷上的紅色外皮也難以掩蓋。在這個低矮的平房群中,還是用著老舊的木窗戶,門口拉個門帘,與幾十年前差別不大。院裡擺了很大的一個宣傳欄,上面寫了一句古訓:“公生明,廉生威”。
如果普通老百姓想來找盧氏縣縣委書記,門口的保安會告訴他,進去第三排房子,往東邊一拐,第3個門就是書記的。平時,老百姓想進來很容易。
同樣打開門讓百姓進來的還有湖南衡東縣委大院,從1970年建成至今,這裡除了是縣委辦公地點外,還是當地百姓休閑健身的好去處,每天晚上,前來散步的群眾絡繹不絕。即使這個縣已經同當初大不一樣,已經到處都有公園和廣場,縣委大院還是不關起大門,反而整修了道路,裝了路燈,方便散步群眾。
“不能把一個黨政機關變成一個衙門”,衡東縣縣委書記程少平的想法很簡單。
中央黨校教授戴焰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人在不同的條件下辦公,心態是不一樣的,如果辦公條件跟當地生活條件差不多,那麼就可以隨時想到發展水平還不高,老百姓還過著苦日子。反之,在一個豪華的辦公室中,很難對百姓疾苦感同身受。
“我們住到這裡要想到老前輩創業時候的那種艱難,激發我們的斗志”,衡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廖義智如是說。
![]() |
大院 縣委書記 1970年 縣委常委 縣委組織部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