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2014年04月01日08:42|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古村保護要一對一
筆者:從目前的村落保護發展形式來看,有烏鎮的景點式、西塘的原生態保護,還有麗江和大理的分區建設模式,就您近期的思考,更傾向於哪種古村落保護模式?
馮驥才:除了你說的這些外,還有一些村落的消失是因為地震造成的,比如汶川地震中的羌族村落。由於情況非常復雜,我個人認為,最好的方式是“一對一”地解決,這種形式執行起來難度很大,但最適合傳統村落保護。因為每個村落不光是形態不一樣,最重要的是生產方式不一樣、現況不一樣。有的村落沒剩多少人了,還有的村落外來的人口很多。首先你要把一個村落的物質和非物質的遺存確定下來,分析這個村落是否值得保護,然后應該有一批專家直接下到村子裡,和村民共同商議怎麼保護。
不能把旅游當出路
筆者:古村落的旅游開發更像一柄雙刃劍,您怎麼看待旅游和保護之間的關系?
馮驥才:旅游開發確實是個問題,因為一旦被定為中國傳統村落后,這個村落毫無疑問就有旅游價值了,但有旅游價值是不是一定要開發旅游?我認為不能把旅游作為村落保護的出路。好的村落你隻要去保護就會有游客,但不一定非要讓旅游部門來開發。如果村落都被開發旅游了,那麼另一個悲劇就誕生了。就像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90%的非遺后面是沒有專家跟蹤的,專家走了以后,政府政績要伸手,商人要伸手,他本人也要賺錢,事情就變味兒了。現在有很多民間藝人在當地生活不下去,村落空巢,手藝沒人要,歌舞沒人看,他隻能到外面的旅游景點去,在這個過程中,非遺也瓦解了。
![]() | ![]() |
(責編:夏麗娟)
旅游開發 ,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