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滾動 紙媒
2014年01月26日08:2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朱慧卿作(新華社發)
作風建設,是讓全黨向“公”看。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領導干部必須時刻清楚這一點,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這一點。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作風建設一直是重要命題。
1933年,在進行根據地經濟建設時毛澤東就提出,要反對官僚主義作風,把“這個極壞的家伙拋到糞缸裡去”﹔1942年,延安時期的毛澤東寫下《整頓黨的作風》﹔1963年,他總結了官僚主義的20種表現。在毛澤東看來,中國共產黨是否能克服官僚主義,關系到黨的性質,關系到社會主義國家的性質。
事實上,無論是中國古代“天下為公”、“克己奉公”的政治文化傳統,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處置劉青山、張子善為典型的持續反腐,一脈相承的都是對政治之“公”的追求。在現有社會環境下,反“四風”、回歸群眾路線這一黨的立黨之本,也是民心所向與形勢要求。
“紀檢監察機關要在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打好主動仗,堅決剎住節日期間的各種不正之風,以突出問題的解決,帶動作風的全面好轉。”中央紀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許傳智如是表示。
在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馬慶鈺看來,從“官好做”到“官難當”,說明一系列整作風、反腐敗措施取得了積極效果,官員的特權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尋租腐敗的灰色空間受到了擠壓。
習近平曾在福建告誡當地官員:“如果覺得當干部不合算,可以辭職去經商搞實業,但千萬不要既想當官又想發財。”
正是因為不正之風是腐敗滋生的溫床,才需要下大力氣整飭作風﹔正是由於過去一些人為官太“容易”,才需要“八項規定”、一系列禁令讓他們感到越來越“約束”,“帶電的高壓線”越來越多,為官才越來越“不易”。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在很多場合,習近平喜歡引用這兩句鄭板橋的詩。通過整飭作風、懲治腐敗,官員應當回歸的是群眾路線,應當傾聽的,是“民間疾苦聲”。(本報記者 申孟哲)
(應當事人要求,文中3位公務員均為化名)
![]() | ![]() |
(責編:夏麗娟)
公務員,作風,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