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7月01日08:34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雖然不像去年那樣,在北京見到國務委員戴秉國這樣層級的人物,謝長廷6月底的“香港之行”還是引起外界的濃厚興趣。 |
謝長廷還向在場的大陸學者喊話,政黨交流不應局限自己想法一樣的政黨為對象,正因為有差異才需要交流溝通,透過交流溝通才可以降低敵意,減少誤會和沖突。謝長廷在隨后的演講中提到,積極負責、處理差異﹔由下而上,擴大參與﹔尊重現狀、強化互信﹔立基憲法、穩定和平。
孫亞夫發言說,20多年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台獨”之路違背了人民的利益和願望,違背了歷史和現實,違背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潮流,是行不通的。他說,雖然兩岸許多方面存在差異,但雙方不能永遠站在差異的兩邊,老死不相往來﹔更不能利用差異制造誤解,甚至挑起對抗。相反,雙方應當縮小差異,逐步消弭差異,以期破除誤解,直至結束對抗,走到一起來,共同改善和發展兩岸關系。
與會的民進黨“立委”趙天麟對媒體表示,雖然雙方言語交鋒,各持立場,卻能更增進彼此了解。台灣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受訪時也表示,如果雙方已經互相理解就不需要開會了,火花四射反而是開會的目標。
會談也不是隻有歧見,沒有共識。會議結束后,雙方發表三項共識: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得到兩岸主流民意的支持,台灣各政黨參與兩岸交流將更全面反映島內民意﹔兩岸交流應讓廣大基層人民受益﹔兩岸應面對歷史、正視現實,推進政策創新,促進兩岸共同繁榮發展。
民進黨仍有難解的困局
不過,指望“香港會議”之后,民進黨能夠打開兩岸交流大門,就太過於樂觀,不切實際。無論謝長廷還是民進黨,都要面對難解的困局。
去年10月謝長廷開啟“調酒之旅”,有輿論認為,回台后謝必將揭開民進黨兩岸政策的壓力鍋。結果,謝長廷並未在黨內收獲掌聲,回台后不但低調行事,今年初更鬧出一場沸沸揚揚的“微博風波”。有北京台灣問題專家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表示,謝長廷焉能不知道大陸的底線在哪裡,但是黨內“獨派”意識依然深厚,這些動作都是他為向“獨派”交待而做出的調和姿態。
大陸資深台灣問題專家許世銓在評價謝長廷時,也用到“左右逢源”、時進時退的詞語。他說,以謝長廷個人而言,如何調整大陸政策“解決不了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要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
這又何嘗不是整個民進黨的困境。民進黨放棄“台獨”承認“一中”就會喪失深綠“鐵票”,無異於在選票政治中玩自殺。2012年“大選”前,蔡英文苦心經營“中間形象”,最后還是要“台獨教父”李登輝為其站台拉票﹔蘇貞昌推出“中國事務委員會”,本想凸顯自己在兩岸議題上不缺席,到頭來做出的仍是“台獨”價值“不必調整”的決議。
不能回到“一個中國”,民進黨便找不到推進兩岸交流的著力點。於是,“香港會議”之類便是象征意義大於實際功效。有媒體評論說,如此一來,交流隻能有兩個效果,一是緩和紅綠對立與緊張,二是在台灣社會造成民進黨也能解決兩岸問題的印象。如今,謝長廷踏出了紅綠交流的重大一步,后繼有人還是后繼無力,外界都在看。要真正在兩岸交流中有所作為,民進黨無疑還有漫漫長路要走。(本報記者 王 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