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歲歲清明,今又清明。台灣秉承閩南習俗,有“清明不回厝無祖”的說法,意即這個節氣不回家掃墓的人就等於沒有祖先。此時往往是台胞返鄉祭祖的高峰期,兩岸航班都要加開。 |
香港明星呂良偉回廣東廉江尋根祭祖。
據台灣《中國時報》報道,清明掃墓祭祖,島內各大家族都延續傳統,將子孫聚集一堂,展現慎終追遠的凝聚力及各具特色的祭祖儀式。台灣桃園縣葉家2012年參加清明祭祖的子孫已至第18代,從全台各地及美國、巴西、東南亞兼程趕回參加的多達7000余人。據介紹,葉姓宗族全球約有上萬人,其中不乏知名學者、醫生及政治家。
2012年4月4日,近萬名華人從兩岸四地、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齊聚香港,參加“中華民族萬姓祖先祭祀大典”,共祭祖先。這場盛大的祭祖大典是由中華孔子學會、香港華人華僑總會、台灣“中華文化教育學會”、澳門歸僑總會和澳大利亞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合主辦的,全球華人的代表性十足。
香港華人華僑總會會長邱維廉致辭說,清明祭祖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清明的根本意義在於教人不忘根本,飲水思源。由於中國社會在歷史上一直以家族、姓氏為單位組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因此“孝”是凝聚家族姓氏的重要支柱。祭祖最重要的是“孝”的教育。希望中華文明的孝道在華人圈普遍宣揚,並推廣到世界各地,能夠令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同時,彼此團結互助,實現大中華和平統一、實現全球萬民一家親。
而來自台灣的林女士不僅自己從桃園趕來參加祭祀,還特地帶上了兩個孫子,她表示祭祖是一個該被重視的傳統,“要讓下一代保留住好的傳統、好的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喪葬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但無論形式怎樣變化,我們港人對先人的感恩情懷不會改變。”
——深圳寶安走出來的港商文沛榮
台灣多閩南人,香港多嶺南人。兩地的共性就是都特別看重傳統風俗。早在英國統治時期,深港邊界縱然守護森嚴,但每逢清明,位處邊界的沙頭角地區也會有限度開放,讓人到沙嶺墳場拜祭。內地實施改革開放之前,不少港人會選在清明節以祭祖為理由回鄉,身上穿了多層衣服,攜帶大量的日用品,以接濟鄉間親友。這時香港內地間的火車票也會出現搶購潮,黃牛黨往往大行其道。
如今時代早已變遷,但每年的這個日子,祭祀的人群依舊從羅湖、皇崗等口岸洶涌而出,各各消隱在粵地城鄉的大街小巷或田間地頭。香港媒體預計,今年清明節將有百萬港人返內地尋根祭祖。現在內地已經相對富裕,港人很少再大包小包地給親友帶東西,他們回鄉,往往以一個大家庭為單位,一般祭祀先人一天,放鬆出游一天。
“當然,我也會是這龐大人群中的一分子啦!”港商文沛榮先生說。文先生的家在深圳寶安鬆崗,1979年移居香港。他說,在香港,文姓和鄧、廖、侯、彭是當地五大原始姓族。其中,文氏是700多年前從鬆崗移居過去的。對文姓后人而言,他們的根和魂在深圳。因此,兼任粵港文氏宗親會會長的文沛榮每年清明節都要回鬆崗祭祖。
他回憶說,鄉親們的祖墳大多位於偏遠山坡上,每年祭掃一次,因此十分隆重。烤乳豬是當地人祭祖的重頭戲,它幾乎是家家都少不了的應節之物。那一隻隻乳豬,烤得焦黃焦黃的,再貼上一個紙牌,上寫“鴻運金豬”四個大字。除了烤乳豬,祭祖的食品還有各種面粉包,分別用豆沙、蓮蓉等做餡,取團團圓圓之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喪葬觀念也在不斷變化。但無論形式怎樣變化,我們港人對先人的感恩情懷不會改變。”他說。
“這是家族對祖先的思念,這是在所有中國人血液裡的,有時候雖然會沉積下去,但它不會消失。中國人這種慎終追遠、不忘根源,是牢不可破的。”
——母親墳塋在廣西桂林的蔣孝嚴
總有一種傳統的力量,讓千般漂泊化成清明歸心。
如今,赴大陸祭祖掃墓逐漸演變為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平台。2005年,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開啟了兩岸的“破冰之旅”,他攜家人赴西安清涼山為祖母沈太夫人掃墓。此后,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也有同樣的祭祖之舉。蔣孝嚴說:“這是家族對祖先的思念,這是在所有中國人血液裡的,有時候雖然會沉積下去,但它不會消失。中國人這種慎終追遠、不忘根源,是牢不可破的。”
兩岸人民同根同源,無法分離。清明時節,當大量台灣同胞返鄉尋根,踏青掃墓,和大陸親友共同焚香祭祖時,這血緣、情緣就注定了大家都是炎黃子孫,都是血脈相承的中國人,都有一顆永遠不變的中國心。
在香港,幾乎所有的中國傳統節日都完好地傳承下來。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說:“重視國家傳統文化,並在發展中保存下來。雖然香港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融合東、西方文化,但市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厚感情。”“清明掃墓祭祖,中秋合家團圓,端午悼念愛國先人,重陽登高敬老。這些傳統節日,在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繼續發揮著作用,傳承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其實就是肯定民族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潘宗光說。
清明節更是全球華人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人們感恩先祖,飲水思源。祭掃已不僅是儀式,更是炎黃子孫一脈相承的文化與行為規范﹔清明已不僅是節氣、節日,更是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和精神紐帶。千百年來,中國人通過祭祀祖先的庄嚴儀式,表達對前輩的尊重和對后人的鼓勵,更意在增強家人、族親、甚至民族的凝聚力,並祈願家興族旺,國泰民安。海內外華人,無論身處何鄉,清明祭祖,無不如此。(本報記者 任成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