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錢砸不出精品,文化發展有自己的規律。全國政協委員、作家陳建功在小組討論時,直指當下文化發展中的一些弊病,而這個話題也得到了不少委員的呼應。 |
要找准市場真正需求
是不是各地都要建大劇院?東方歌舞團藝術總監陳維亞委員直言,文化硬件建設要有梯度。目前各地都熱衷建大型劇院,但大劇院蓋起來容易維持起來很難,現在各地的大型劇院普遍存在上座率低,空閑率高的狀況。中國演藝市場的現狀是政府和企業包場多,老百姓自己花錢少,因此在布局投資文化硬件設施時,要考慮當地需求,大中小型劇院可以分層建設。並且,由於追求大氣派,大劇院一般設置在新區,如杭州大劇院,建在錢塘江邊上,離觀眾太遠。他指出,文化硬件建設,無論是布局和規模都要事先考慮清楚。
中國傳統文化絕大部分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幾乎所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鄉土文化、草根文化、地域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委員對城鎮化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消失表現出了憂慮,他說,如果忽略了文化傳承的“城鎮化”,一定會出現城鎮居民與自己鄉土的斷裂,與自己的傳統文化、地域文化的斷裂。他建議在城鎮化過程中,一定也要注意維護“文化多樣性”,不能讓現在城市的同一性文化成為唯一的文化。
釋放人的潛力更重要
中國電影文學會會長王興東委員這幾年一直在呼吁保障編劇利益。他指出,從市場的發展可以看出,“劇本”和“人才”是發展電影和電視產業的關鍵。
人才培養不可能一蹴而就,現在高等教育學校注重請名師,但更重要的應該是釋放人的潛力。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暉建議,除了高端的千人計劃之外,國內高校應該設立一定的社科基金,用以鼓勵在國外求學的學生回國做田野調查。另外,大學的課題管理制度也需要有彈性,大部分應該用於支撐常規研究,如支持老師做講演、組織學生討論等。
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景源委員表示,文化產業可持續的發展依賴於人文科學的實質性進步。文化的主體存在形式是人的素質,如果人文學科上不去,文化大發展就是無源之水。如果有關中國研究的學術機構最好的都在國外,國內的研究機構是二三流的,不可能真正實現文化大發展的目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