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政府面臨挑戰
《華爾街日報》用一堆數字預言中國的改革成本會非常高昂。文章指出,根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將1名農民工轉化為享受教育和保障性住房的城市居民,政府為之付出的短期成本為2.4萬元。中國約有2.6億農民工,即便使1/10的農民工“市民化”,初步成本就將高達6300億元,相當於中國2012年GDP的1.2%。
彭博社指出,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因為他們必須拿出具體措施來兌現關於遏制腐敗和縮小收入差距的承諾。彭博社指出,與10年前相比,中國的網絡社區規模增加了8倍多,腐敗、貧富差距和環境污染也比10年前的情況更加嚴重。
“中國政府的執政效率正前所未有地受到關注和監督。”日本《每日新聞》評論說。
打開通往春天之門
幾乎所有外國主流媒體都參與到了對兩會熱點的猜測中。中國經濟今后如何發展?政府機構改革怎樣進行?打擊貪腐力度能有多大?環境污染怎樣治理?外交政策如何調整?帶著這一個個問號,世界熱切關注著中國兩會。
路透社指出,國務院機構改革、反腐、環境污染等很可能是熱點。英國廣播公司尤為關注國務院機構改革。其評論說,這將是中國2008年以來首次大規模國務院機構改革。此次國務院機構將實施大部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小政府,大社會”,而這是政府改革的一個必經階段。
法新社與美聯社都注意到了兩會前北京的沙塵陰霾天,並指出,公眾的憤怒情緒讓兩會的代表委員很難忽視環境污染問題。
俄羅斯《晨報》則對中國擴大內需的努力充滿期待:“曾將全球都淹沒於中國商品海洋的‘世界工廠’如今有意成為世界頭號消費大國,這已成為‘全球性利好’。”
美國廣播公司記者對於兩會召開時間的觀察尤為有趣:每年兩會開始的時候,北京的空氣中還殘留著冬季的寒冷。兩會結束時,氣候之神似乎才打開通往春天之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