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世界最重要雙邊關系的主角中國和美國都剛剛進行了緊張的領導人換屆。貝拉克·奧巴馬政府的一些關鍵職位可能會換人,但其政策主旨是基本固定的,他可能會迅速採取措施解決在曠日持久的美國政治季期間被擱置的許多問題。 |
敘利亞或開啟政治轉型
經過一年多的戰斗,敘利亞沖突已變成一場軍事僵局。雙方都無法取得決定性進展。波斯灣國家向反對派輸送的武器難敵政府軍的坦克和飛機。巴沙爾·阿薩德依然是總統,但不再治理國家,盡管受到國際社會制裁的重創,但他可以中斷政府的正常職能並鼓動軍隊和民兵通過打劫來貼補薪水,從而以微薄的資金無限期維系生存。
讓人稍感欣慰的是,國際社會逐漸形成共識,認定現政府各組成部分--不包括巴沙爾--必須與來自各宗派團體的境內外反對派達成政治妥協。11月,反對派組成了一個新的總聯盟,朝著統一的方向邁出重要一步。但這個聯盟能否團結一心?它能否接受現政府的不完全終結?這些還不得而知。
如果它能團結一心,如果外部力量(俄羅斯和中國除外)也能立場一致,那麼,敘利亞在2013年就很有可能結束殺戮並開啟勢必會漫長而艱難的政治轉型。
伊朗核問題有望妥協
2012年,伊朗呈現彼此沖突的趨勢。在有史以來對伊朗最嚴厲的制裁--導致伊朗貨幣裡亞爾大幅貶值,通脹率和失業率飆升--中,奧巴馬政府贏得一個重要的國際勝利。
在漫長的核對峙中,伊朗第一次為其謀求核武器之舉付出代價,但德黑蘭還沒有屈服。以色列則繼續推動一場它可以單獨發動卻無法圓滿完成的戰爭,而美國大選季的政治局面使嚴肅認真的核談判根本不可能發生。
不過,可喜的是,關於伊朗真正擁有核武器與具備某種“核能力”的區別尚保有相當大的含糊區域。協議最終就會在這片灰色區域裡產生。
問題在於,現在情況會如何發展。在以色列,形勢變幻莫測。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不得不根據奧巴馬贏得連任和以色列許多軍方和情報部門高級將領公開反對開戰的現實重新評估其備選方案。雖然他在政界的反對勢力很弱,但定於明年1月舉行的大選可能也會迫使以色列的政策有所調整。
即使談判在2013年破裂,伊朗也仍然有辦法規避軍事打擊,它可以讓自己的核武器項目磨洋工--控制濃縮鈾的庫存量,避免走向武器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