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時間今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了主題為《講故事的人》的文學演講。 |
談作品
《天堂蒜薹之歌》:莫言讓一個真正的說書人在這部小說中登場,並在書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莫言使用了這個說書人真實姓名,當然,他在書中的所有行為都是虛構。從這部小說開始,莫言從后台跳到前台。他感覺到自己是站在一個廣場上,面對著許多聽眾,繪聲繪色地講述。
《生死疲勞》:莫言透露,書名來自佛教經典。為翻譯這個書名,各國的翻譯家都很頭痛。之所以以此為題,是因為莫言覺得佛教的許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識。小說中那位以一己之身與時代潮流對抗的藍臉,在莫言心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起初他不知道怎麼寫,當2005年在一座廟宇裡看到“六道輪回”的壁畫時,莫言找到了靈感。
三個故事結束演講
莫言的演講始終圍繞故事展開,最后以三個故事收尾。
第一個故事說的是莫言小時候去參加一個苦難展覽,莫言哭了,而當時有一個孩子沒有哭,為此莫言還向老師打了“小報告”。多年之后,莫言深表愧疚,他悟出一個道理:當眾人都哭時,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當哭成為一種表演時,更應該允許有的人不哭。”
第二個故事講是的莫言當兵時逞口舌之快,讓自已的老長官面紅耳赤,回憶起這件事來,莫言深表愧疚。
第三個故事說的是泥瓦匠的故事,一群人以近乎佔卜的方式決定將要接受上天懲罰的那個人,結果最后活下來的恰恰是這個本來要被上天懲罰的人。
名言警句
莫言說,他起初的創作之路並不平坦,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二十多年的農村生活經驗是文學的富礦”。
莫言的創作受到美國的威廉·福克納和哥倫比亞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啟發,對此莫言的體會是:“一個作家之所以會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響,其根本是因為影響者和被影響者靈魂深處的相似之處。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
莫言表示,“不管小說起源於夢境或是發端於現實生活,但最終都必須和個人經驗相結合。”有的小說起源於夢境,譬如《透明的紅蘿卜》,有的小說則發端於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
莫言表示,文學發端於事件但要超越事件的關鍵在於,“小說家在寫作時,必須站在人的立場上”。在寫作《天堂蒜薹之歌》這類逼近社會現實的小說時,面對著的最大問題,其實不是我敢不敢對社會上的黑暗現象進行批評,而是這燃燒的激情和憤怒會讓政治壓倒文字,使這部小說變成一個社會事件的紀實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