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被中國拒絕,幾百噸生活垃圾正在被運往它們的老家英國”,英國《每日電訊報》12日的這一報道引起不少關注。文章引述英國環境署的話說,如果倫敦當局想不出解決辦法,英國人很快將會看到沿街垃圾成山的場面。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和環保意識的蘇醒,洋垃圾被輸入中國將越來越困難。(11月13日環球時報)
由於被中國拒絕,幾百噸生活垃圾正在被運往它們的老家英國。說實話,這樣的新聞讀來令人振奮。
中國環境問題突出,已經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在環境問題中,“洋垃圾”頻頻闖關成功,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問題。據中國環境保護部相關負責人透露,2010年,中國廢紙、廢塑料、廢五金、廢鋼鐵、鋁廢碎料、銅廢碎料等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實際進口達4000多萬噸。這是固體廢物,沒有涉及生活垃圾,我國到底每年進口了多少生活垃圾,可能還是一個未知數。
為防止境外廢物非法入境,五部委提出九項“禁令”。環保部、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與2011年聯合發布《固體廢物進口管理辦法》,對進口固體廢物國外供貨、裝運前檢驗、國內收貨、口岸檢驗、海關監管、進口許可、利用企業監管等環節提出具體要求,進一步完善進口固體廢物全過程監管體系。但是,受利益驅使,洋垃圾的進口生意仍很興旺。2006年末,英國天空電視台在中國廣東省“洋垃圾村”聯滘村的採訪報道引發震驚。英國政府的調查顯示,從中國到英國的集裝箱貨船通常載滿各種生活消費品,但許多船隻在返回時則裝滿英國的廢舊物品和回收垃圾,英國每年輸入中國的垃圾數量達200萬噸。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這不能只是成為一種口號,而要落實於實際行動。面對洋垃圾,中國決不能手下留情。我國作為一個正在飛速發展中的大國,扮演著“世界工廠”的角色,一定要防止在沒有完成“中國創造”蛻變之前就已墮變成“世界垃圾廠”。
發達國家出口垃圾,而我國如獲至寶地進口垃圾,這是制度上的巨大落差!發達國家在環保事業上法制完備、社會監督完善、政府行政到位,垃圾處理和排污需交納高額費用,這些洋垃圾在其本國才無處容身。垃圾處理在發達國家的費用很高,每噸大概在400-1000美元,而運到中國,價格每噸隻有10-40美元。與此同時,政府監管極為寬鬆,大多只是罰款了事,而且這些罰款直接進入地方財政,那些受污染危害的公民卻不能從這些罰款中得到合理補償,制造污染的企業和人也不會受到致命打擊。
防止國外洋垃圾鑽進來靠什麼?關鍵是檢驗檢疫和海關等部門。隻要“國門”把得緊,國外洋垃圾不會從天而降。同時,相關企業也要依法經營。如同“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的道理一樣,堅決不做洋垃圾生意,從源頭上制止洋垃圾作孽中國土地。對明知故犯做洋垃圾生意的企業及商人,國家有關部門一定要依法嚴懲。
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到一個突出的位置,可以講,中央在保護環境上決心很大。幾百噸生活垃圾被中國海關拒絕,不得不“滾回老家去”,但願這樣的新聞再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