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0日09:08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貿易保護的新“變種”
如今,知識產權越來越成為市場競爭的武器。李順德指出,337條款是美國為保護本國企業採取的措施,被訴的中國企業不一定真正侵權,過去有無汞電池案,中國有關行業協會集體應訴后獲勝,還有三氯蔗糖案,被告的中國企業不積極應訴,浙江另一同類企業應訴,最后打贏了官司。也有其他國家企業用“337條款”告中國的,目的是把中國企業擠出美國市場。“337條款”已成為某些企業爭奪美國市場的工具。
中國對美國出口一直快速增長,美國市場上的競爭對手必然會想盡辦法對付中國企業,“337條款”是美國企業阻止競爭對手最省錢、省時的辦法。業內人士指出,有些競爭對手將“337調查”作為一種競爭策略,以此打擊中國企業,或試圖通過復雜的法律程序和高額訴訟費用來拖垮對方。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對本報記者說,美國在對自己有利時,就高呼貿易自由化,在對自己無利時就進行貿易保護。美國現在提出要再工業化,尤其在高端技術領域的制造業與知識產權聯系緊密。美國過去常採用“兩反一保”(反傾銷、反補貼、特保)進行貿易保護,這幾年綠色壁壘、碳排放、知識產權等各種方式的貿易壁壘越來越多,貿易保護的手段也更加隱蔽。
“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方面起點低,現在已有很大改善,美國應與中國積極合作,而不應該‘雞蛋裡面挑骨頭’,知識產權方面很容易挑毛病。”白明指出。
聯合起來積極應訴
無論怎樣,中國企業在美國將遭遇越來越多的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諸多挑戰,為保護好自身合法權益,隻能積極應對。如何應對?專家們提出各種建議。
李順德指出,337官司動輒要花好幾百萬美元,過去很多中小企業沒有實力應訴,近些年中國企業應訴意識越來越強,中國也有律師事務所專門做此服務。今后中國企業在應訴時,如果確實侵權,要找行業協會聯合其他企業集體應訴,不要單兵作戰。同時,中國企業要加強對“337條款”的學習和了解,出現問題時積極應對,不要輕易放棄。
白明認為,一方面,中國企業要堅持不斷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全方位推行知識產權管理,管好自己。另一方面,國家和政府層面要建立援助機制以維護本國企業在海外的利益。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張漢林建議,中國企業應從自身做起,在擴展國際化視野的同時,切實採取本土化的行動。比如,利用美國再制造化的需要,除了在美國建立研發中心,還可以建立制造中心,抓住發展機遇、展現合作姿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