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日08:33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心存猶豫 邁不開大步
謝長廷大陸行在島內持續發酵,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9日透露,他已要求海基會同仁“盡速安排”赴大陸。林中森在接受島內媒體採訪時還透露,馬英九告訴他“到海基會要經常去大陸”。
兩岸政策本來是馬當局在島內的優勢所在,但近期也被媒體批評為“縮手縮腳”。台當局的種種限制,包括陸資赴台、兩岸文教交流等方面,實際上影響了兩岸交流利好的充分呈現。在第二個任期的就職宣誓中,馬英九的發言也被學者認為是保守。4年前就提過的“兩岸和平協議”被刻意回避。有島內學者指出,如果不能克服在兩岸政策上的障礙心態,兩岸政策恐怕將成為馬當局未來施政的短板。有鑒於此,有島內媒體質疑馬英九10月10日的表態,在民進黨“大陸熱”氣壓散去后能有多少最終兌現。
每一小步都值得期待
在兩岸政策上,民進黨的壓力在於“變與不變”,國民黨的壓力在於“快與慢”。除了民進黨的壓力,民意的壓力也讓馬英九有了緊迫感。除了全面檢討“兩岸人民關系條例”,馬英九表示,自2009年開放陸資赴台以來,3年多僅3億美元,實在太難看,陸資赴台投資政策應趕快調整,朝更開放的方向走……
10月10日,馬英九表示,未來會持續擴大兩岸交流,包括經濟、文化,甚至是民主法治都可以對話。
經過4年兩岸和平發展的初級階段,如今再談兩岸政策,每一小步都需要更多的智慧和時間,每一小步也都值得有更多的期待和贊賞。
經濟方面,兩岸ECFA后續協商仍待繼續,會涉及更多技術和法律層面的溝通﹔文教方面,商簽文教交流協議也非朝夕之功﹔進而,兩岸路線向前邁進,必然需要面對“深水區”難題,比如政治軍事議題,包括兩岸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共同維護中華民族領土主權等等,都需要逐步創造和累積條件。
過去,在兩岸政策上裹足,台當局其中一部分的壓力來自民進黨和綠色媒體的“抹紅”,任何與大陸接觸交流的言行輕則被稱“抱中國大腿”,重則被罵“賣台”,如今,民進黨都在反思兩岸政策,都在忙著到大陸來看看,國民黨是不是可以放下包袱,甩開步子向前邁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