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7日10:16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字號:
人民幣國際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受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各種積極因素的影響,渣打銀行和匯豐銀行在今年年中樂觀地預測,人民幣將迅速成為國際貿易和投資的一種重要貨幣。與此同時,中外專家普遍認為,人民幣國際化之路遠非這些銀行預期的那樣一路坦途,而是充滿了崎嶇。
以香港為例,在跨境貿易結算不斷增長的同時,香港人民幣存款卻出現了下降趨勢,存款規模一直處於5000億—6000億元之間。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俊就此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光靠貿易項目下的人民幣渠道來創造離岸市場人民幣已經沒有太大潛力,我們需要新思路,需要資本項目的開放”。
國際金融論壇副秘書長王元龍認為:“人民幣國際化應當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夜之間或者在幾年之內就完全實現。整個過程要求中國進行配套的金融改革,隻有這樣才能支撐起人民幣走向國際化。”
點 評
楊濤(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衡量貨幣國際化的基本標准,無非是其在貿易、金融投資、儲備方面的使用程度。就此來看,人民幣國際化仍然處於萌芽和起步階段。一國貨幣國際化過程中有兩個基本特點是不變的:首先要創造國內基礎,然后走向區域化,最終邁向全球化﹔其二,政府政策推動與市場選擇同時並進。
一方面,一國貨幣要走向國際化,必須“練好內功”,包括:經濟規模大、幣值穩定、金融市場發達、體制透明度高、有穩定的本幣輸出途徑等。
另一方面,由於一國貨幣國際化也會帶來眾多宏觀和微觀風險,因此會經歷較長的准備和適應期。如資本項目近乎完全開放,是作為主流國際貨幣所必需的條件,而這會給經濟結構還不夠完善的中國帶來大的外部不確定性,因此我國資本項目放開需適度推進,相應的人民幣國際化要避免求快,並需注重改革的適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