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1日09:35 來源:《北京晚報》 手機看新聞
倫敦奧運會的硝煙剛剛散盡,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又在天津上演。令人矚目的是,眾多剛剛從倫敦凱旋的國字號選手,都代表各自注冊的大學參加了比賽,他們就是“運動員大學生”,首先是運動員,其次才是大學生。
疑問:專業運動員 為何戰大運?
在此次天津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除了倫敦奧運會乒乓球女團冠軍、女單亞軍丁寧外,還有男子20公裡競走奧運冠軍陳定以及女子鉛球銅牌得主鞏立姣等眾多奧運選手參賽。不過要說奧運選手最集中的項目,還是首推游泳,倫敦奧運會中國游泳軍團派出51名選手參賽,其中的26人這次參加了大運會。特別是代表浙江大學出戰的、在倫敦拿下2金1銀1銅、從而成為中國男子游泳第一個奧運會冠軍的孫楊,一下子成為了大運會上萬眾矚目的焦點,甚至由此引發了一場“耍大牌”的風波。
其實,奧運冠軍和奧運選手參加全國大運會,並不是從這次開始的。從首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開始,專業運動員的身影就一直與這項賽事相伴。隻不過,這次因為孫楊的事件,讓這個群體格外引人關注罷了。即便是為了避開北京奧運會而提前一年舉行的上屆大學生運動會上,游泳比賽中就有一半選手參加過之前的第十屆全國運動會。
專業選手為何青睞大運會?這是因為,隨著國家體育制度和教育制度的改革,目前幾乎所有競技體育項目的運動員,都有機會在進行專業訓練的同時,攻讀大學本科甚至研究生學位,也就是說,從大學生運動會的參賽資質上看,中國目前的頂級專業運動員幾乎不存在障礙。盡管如此,他們是否就應該來摻和呢?在這兩天微博上熱議“孫楊大運會耍大牌”的評論中,就有網友評論:奧運會冠軍參加全國大運會,別扭。
推敲這個網友評論的出發點,其實潛台詞應該是這樣的:奧運會冠軍都已經是世界上某一個項目的最優秀選手了,沒有必要到低級別的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來証明自己。而且,這對於那些平時以學習為主、兼顧訓練的大運會參賽選手來說,也不公平。
看似是奧運會冠軍和奧運會選手侵佔了原本屬於學生的淨土,佔了大便宜,但其實,無論是大運會本身,還是參與大運會的各所高校,都需要奧運會冠軍、奧運會選手。
一方面,中國在舉辦全運會、農運會、少數民族運動會等國內大型綜合體育賽事的同時,近年來越來越多地承辦著各種高水平國際大型綜合賽事、單項錦標賽,這對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的賽事招商引資是很大的壓力。因為其他各種國內國際賽事,分流了許多潛在的贊助商,因而如果純打“學生牌”,對於“資金”的吸引力顯然不夠﹔但如果有像孫楊這樣的奧運會明星甚至奧運會選手參賽,這對於招商引資、吸引電視轉播和媒體關注,都有很大的助力。另一方面,全國各所高校也願意讓自己旗下的奧運冠軍和奧運選手參賽,因為這不僅能夠在教育系統內給學校帶來榮譽,而且,“奧運冠軍在我們學校”無疑在彰顯大學的綜合實力和吸引力,也是一種巨大的宣傳。
另外,運動員大學生參賽,未必就會給大學生運動員帶來不公。以這次游泳比賽為例,孫楊參加的是乙組的比賽,這是專門為他們這樣的專業選手設置的組別,而大學生運動員則有自己的組別,奧運冠軍和奧運選手的參賽,並不會影響大學生運動員們摘金奪銀。
調查
1、運動成績好 不愁上大學
如果說普通學校在校生敲開高校大門的敲門磚,是高考成績的話,那麼運動員敲開大學校門的,就是運動成績。據了解,像北京這樣教育資源豐富的城市,北京優秀運動隊的運動員幾乎不用為讀本科而發愁,甚至部分項目的運動員還可以挑選高校。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地方體育局官員介紹,許多高校為了參加大學生運動會和各類校際比賽,願意招收專業運動員入學,以便代表學校參加比賽。各支運動隊和運動員們,也因為有人才分流和二次擇業的壓力,願意與高校合作。這位官員說:“這可以說是共贏。”比如像北京的一些運動隊,就與一些高校結成了對口的對子,北京游泳隊就對應著北京工業大學,這次天津全國大學生運動會上,世錦賽冠軍、北京名將張琳就代表北工大參加了比賽。此外,北航和北京排球隊、北師大與足球隊等,都是對子。
這種對子不僅在省市運動隊存在,在國字號隊伍裡同樣存在,中國國家跳水隊與人民大學的合作就是非常著名的例子。郭晶晶、吳敏霞等奧運冠軍、世界冠軍,都是人民大學的學生,還曾經代表人民大學獲得過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冠軍。而有些國字號隊伍,雖然沒有固定的對子,但是明星運動員也都不愁上學。比如北京乒乓球隊的丁寧,今年就上了上海體育學院,成為了體育新聞系的一名學生,之前的國家乒乓球隊上海籍運動員姚彥,也進了上體院新聞系。而國家男隊主帥劉國梁,本科和研究生都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王勵勤也是上海交大的畢業生。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專業運動員退役后上學。以北京為例,市體育局與首都體育學院聯合成立了競技體育系,每年有30名運動員可以免試入學,另外還有40至50名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標准的運動員,可以通過參加國家體育總局舉辦的考試,合格后入選。另外還有一些熱門運動隊,這些隊裡成績好的運動員,退役時往往更願意自謀大學就讀,可供他們選擇的余地比較大。
2、隻想拿文憑 其實也不難
對於曾經獲得過全國冠軍,甚至世界冠軍、奧運會冠軍的運動員而言,不僅謀一所高校去讀沒難度,即便隻為拿文憑,也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兒。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前北京棒球隊的主力隊員介紹,他用了5年時間,在運動隊中就拿到了北京體育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畢業文憑。“我還在隊裡的時候,北京體育大學在我們蘆城體校開了一個分院,如果運動成績夠好,那麼就有可能能去。”這位隊員說,“打一個比方,像我們隊拿過全運會第一,相當於全國冠軍,那麼隊裡就有一個上學的比例,大約六七個人。”這位隊員之前已經在蘆城體校接受了為期3年的大學專科教育,隨后得到了續兩年本科的機會。“上課就是在體校上,一個學期的課程集中在一到兩個月內上,這段時間幾乎不訓練了,就是專門用來上課。”他說,“即便是要練一些,量也比較小,通常是下午3點以后才開始練。”
與普通大學在校生畢業需要修夠學分不同,運動員大學生通常會受到照顧,那位原北京棒球隊的主力隊員介紹:“我們一門課程的考試成績隻佔這門課最后成績的40%,主要是平時老師留的作業和上課出勤情況,這佔到這門課最后成績的60%,如果所有課程都合格,最后就發給畢業証書。我個人感覺,學下來並不吃力。”
3、真想學東西 要下大工夫
實際上,運動員上學的情況也不盡相同。比如像2010年通過特招進入浙江大學學習的孫楊,平時大量的時間都用於專業運動訓練和比賽。選擇在家門口上大學,就是為了在比賽和訓練的間隙,有更多的時間去學校上課,學校也專門根據他的時間安排,為他安排上課和考試。這也就是說,孫楊很可能在上課和考試方面都要“吃小灶”。而現任國家乒乓球男隊主帥劉國梁當年在上海交大讀書時,除了與導師一對一,一堂課上一個小時之外,最后也是像普通學生一樣拿滿學分才畢業的。
不過,要想真的學出點兒樣子,恐怕就不那麼容易了。從中國競技體育中走出來的最好的學生,恐怕非鄧亞萍莫屬。當年進入清華英語系讀本科時,她甚至隻能在大小寫並用的情況下寫出26個字母,但她確實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即便像聽天書,也在課堂上一字不漏地聽和記,回到宿舍翻字典加死記硬背地消化,每天14個小時的學習實踐,天天沒事兒就捧著英文書讀,鑽語音教室。在這樣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頭發掉得一把一把的,這樣她才能出國留學,拿下碩士和博士學位,並且有了后來的成就。
而在倫敦奧運會上獲得帆船激光雷迪爾級冠軍的上海女運動員徐莉佳,可能會成為繼鄧亞萍之后,中國競技體育運動員中的又一位學習楷模。她在倫敦用一口流利的英語接受外國媒體的採訪,大大震驚了BBC記者。在倫敦奧運會前,她就完成了本科學業,目前正打算攻讀研究生。她的榜樣作用,很可能開啟未來中國智慧型運動員時代。
揭底:倫敦奧運會部分冠軍就讀或畢業的高校
林丹 羽毛球 華僑大學
李雪芮 羽毛球 華僑大學
田卿 羽毛球 北京交通大學
趙芸蕾 羽毛球 華中科技大學
易思玲 射擊 清華大學
何姿 跳水 人民大學
秦凱 跳水 人民大學
郭晶晶 跳水 人民大學
吳敏霞 跳水 人民大學
陳若琳 跳水 人民大學
徐莉佳 帆船 上海交通大學
陳一冰 體操 北京師范大學
鄒凱 體操 北京體育大學
張繼科 乒乓球 天津科技大學
郭躍 乒乓球 深圳大學
丁寧 乒乓球 上海體育學院
董棟 蹦床 天津科技大學
孫楊 游泳 浙江大學
焦劉洋 游泳 同濟大學
李雪英 舉重 鄭州大學
陳定 田徑 華南理工大學
駱曉娟 擊劍 南京體育運動學院
雷聲 擊劍 北京大學
吳靜鈺 跆拳道 蘇州大學
鄒市明 拳擊 上海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