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7月18日電題:香港書展浮世繪:文化與商業並重
中新社記者 賈思玉
早上十點,連接灣仔地鐵站的行人天橋。依標牌指示,靠鐵馬阻隔,如織的人流被分成“去往書展”和“去往其他地方”兩個方向。
一連七天的香港書展18日在灣仔會議展覽中心開幕,今年已邁入第23個年頭。“人山人海”是不少人對香港書展的第一印象,上屆入場人數達95萬,相當於每7個港人就有1個到過書展。
這天,書展開幕前已有數百人排隊等候。站在隊首的香港市民杜先生兼具書痴與追星族的瘋狂,他凌晨5、6時就到場,隻為購買心儀作家的簽名小說。
進入會展,530家參展商、2000個攤位林林總總,呈現來自兩岸及港澳、東南亞、歐美、俄羅斯等23個國家和地區的出版物。逐個展台看過去,隻恨自己腳力不支、囊中羞澀。
正值暑假,場內舉目皆是家長帶著子女、學生三五一群來買書,不少人拖著旅行箱,大會亦在現場售賣拉杆箱並提供快遞服務。一群統一白上衣、藍短褲的孩子散落展場,他們是香港天佑小學四年班升五年班的學生。幾位女生嘰嘰喳喳說著要買小說、買漫畫,這個准備花200塊,那個預算400塊……在她們眼中,一年一度的書展就像嘉年華。
家住廣東順德的楊女士也牽著8歲的女兒來逛書展,她們來港本為購物和看病。“昨晚在酒店看電視知道的,臨時把行程改了,”她說,“這麼大規模的書展,以前可沒見過!”其實,越來越多的兩岸讀者將書展視為7月香港一大“旅游熱點”。主辦方香港貿易發展局統計,經特別通道進入書展的兩岸及澳門人,由8年前的2000人增至去年的1.5萬人。
書展期間的文化活動相當密集,總共有350場。18日下午,中國內地學者資中筠舉行演講,預約隊伍和未預約隊伍有序入場,200多人的場地很快被坐滿站滿。幾乎同時,武俠小說名家溫瑞安“重現江湖”,以“武俠小說與武俠電影——雷鋒還是雷人?”為題開講。
香港書展書香動人,但也承載商業功能。台灣圖書出版事業協會理事長陳恩泉說,台灣出版業今年參展規模創歷屆之最,400多家參展商帶來兩萬多種出版物,希望銷售業績能在去年80多萬本的基礎上增加一倍。而台灣業者今次除了參展,也會採購、挑選大陸簡體字圖書進口。
書展亦是觀察出版印刷界風向的窗口。聯合出版集團今年借書展平台首度發布電子書平台,吸引大量讀者攜帶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前來,或即場下載應用程式飽覽多本電子書,或體驗“相面”薦書的“面容辨析”電子書架。
穿行書展各區,時間不知不覺滑向深夜。香港書展到晚上10時才關閉,周五、周六更延遲至午夜12時。作家李敖曾批評“港人平時不讀書,一到書展又都跑來了”,但看到逛書展、聞書香、打書釘的人潮盛況,這座城市的文化熱忱足以令人感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