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200多能源公司在南海開發石油鑽井近兩千口【2】

2012年06月27日09:06    來源:《國際金融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歐美公司不甘人后
 
在全球能源市場中,不管是陸路原油的開發,還是淺海原油的勘探,抑或深海開採,從不缺少歐美能源巨頭的影子。南海自然也不例外。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東南亞地區的國有石油公司雖然資金雄厚,但往往缺乏頂尖的技術,因而,其常常會和歐美能源巨頭合作,借助其技術和自身的資金,共同獲取南海的石油收益。
 
以越南為例,越南得以在1974年從南海得到石油資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前蘇聯的幫助。歷史資料顯示,前蘇聯曾和越南共同成立了“越蘇石油公司”。據1981年雙方簽署的協議,前蘇聯可“從越蘇石油公司拿到一半的銷售分紅”。據中國媒體的說法,“前蘇聯之所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之一,一部分份額就來自南海。”目前,越蘇石油公司並沒有消失。可查資料顯示,2009年,該公司曾稱,其當年產量有望達到650萬噸。而最近,越南的一個高調舉措是“大力邀請俄羅斯國家石油公司開發南海資源”。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2008年的報告也表示,自1978年以來,越南先后與日本、前蘇聯(現為俄羅斯)、美國、法國、英國、印度等國的數十家石油公司簽訂了勘探和開發合同,招標區域有120多處,幾乎覆蓋了中國整個南沙和西沙海域。其中,日本的一家企業擁有越南東方油田64.5%的股權。同時,早在1978年7月,日本與越南達成協議,“由帝國石油公司和三菱石油公司與越南進行合作開發。”而日本前外相岡田克也曾公開表示,“日本對南海問題不能毫不關心。”
 
另外,在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合作開發南海石油的公司中,不乏與埃克森美孚、BP、道達爾、埃尼等企業的合作。
 
《環球時報》先前報道,出於政治和現實兩方面的考慮,“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一開始就走上一條拉西方‘入伙’的道路,通過直接或間接合資的方式,邀西方大石油公司合作開採南海油氣資源。”《環球時報》稱,“目前西方200多家能源公司在南海海域鑽井總量達上千口,幾乎囊括美歐日所有大的石油公司。”甚至,有專家預計鑽井總量接近兩千口。
 
早前幾年,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國際戰略室副主任薛力在一篇見諸報端的文章中說,“其他國家已從許多國家招來200多家公司,在南海鑽探了1000多口井,年石油產量5000萬噸,這遠超中國大慶油田4000萬噸的年產量。”
 
中國應有南海石油戰略 
 
在諸多國家和相關企業“分羹”南海油氣資源的背景下,卻很少出現中國海洋原油總公司(中海油)、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中石化)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中石油)的消息。
 
財新網去年7月的報道表示,“中國石油公司在南海資源最密集的南沙海域,卻沒有打出一口井。”
 
“技術和資金是很重要的因素。”林伯強對本報表示,就現在而言,中國深海開採原油的技術尚需打磨,且深海開採需要的資金量非常大。殼牌公司的一份市場評估報告稱,“在海底每鑽井1米,需要1萬至2萬美元,海上鋼結構鑽井平台每平方米則需3萬美元以上。因而,建一個中型海上油氣田,需要至少5億美元。”
 
中海油副總工程師曾恆一曾表示,中海油在300米水深的石油開採技術已達世界先進水平,但300—3000米才剛起步。
 
“中國面臨的局面是,到底是維護南海的石油開採權,還是維護南海區域的地區穩定,以進一步保証中國穩定的發展?”崔新生說,“在此之前,最關鍵的是,中國總體上還是缺乏長遠的石油戰略規劃。這恰恰是中國在南海開發最需要改進的地方。”
 
林伯強認為,就現狀而言,中國根本無法改變眾多海外石油公司在南海開採石油的現狀,而中國惟一能做的就是抓緊時間開採南海的石油。(黃燁)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