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31日10:24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寧夏固原:移民新村裡村民在蓋新屋
寧夏同心:當地百姓的生活不斷在改善
對 話
中國扶貧正在發生三大轉型
——訪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執行副會長林嘉騋
本報記者 陸培法 鄭 娜
從救濟式扶貧到產業式扶貧,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從悲情式扶貧到快樂式扶貧。中國的扶貧工作正在發生三大轉型。
記者:近年來,我國扶貧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必須清醒看到,我國貧困人口規模大,扶貧標准低,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扶貧任務十分艱巨。您認為目前在扶貧工作實施過程中存在哪些困難?
林嘉騋:按照新的扶貧標准,我們現在貧窮人口估計有1.28億,還不包括城市弱勢群體,如農民工、未就業大學生等,如果加上他們,可能超過2億。我國的扶貧任務還任重道遠,一定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從事這項工作。
在實施扶貧計劃過程中,我們感覺主要還是資金的困難,雖然國家財政每年給的扶貧資金都在增加,但分配到各省、各縣,有的到鄉鎮和村裡還是遠遠不夠。國家財政的撥款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按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投入扶貧事業。這裡面包括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還要動員民間組織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有社會責任感、有愛心的企業家的力量,把民間資金動員起來,組建一個扶貧聯盟到貧困地區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面貌。
記者:我國的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扶貧的方式會發生什麼變化?
林嘉騋:隨著扶貧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扶貧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我覺得未來扶貧方式會更多地在三個方面發生變化:一是更多地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二是更多地從救濟式扶貧向開發式、產業式扶貧轉移,三是更多地從悲情式扶貧向快樂式扶貧轉型。這幾個轉變歸根結底都是要讓扶貧從一次性變為可持續性。
原來我國扶貧工作主要以“輸血”為主,每年都要從國家財政撥出大量的資金到貧困地區,去年我國扶貧資金投入達270億元。然而,單靠“輸血”是不夠的,還應該培養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激勵貧困地區打破“等、靠、要”格局,培養他們利用自身的能力,用自己的雙手,用自己的智慧,用當地的資源,從根本上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來擺脫貧困面貌,這就是“造血”能力。
記者:要提高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重在開發特色產業。目前幾個集中連片特困片區的規劃裡也提出要著力發展特色產業。您認為,貧困地區在發展產業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林嘉騋:產業扶貧的面很廣,比如工業產業、農業產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貧困地區發展產業首先要調研,看它的優勢資源在哪。比如我去過廣西的巴馬縣,叫長壽之鄉,那邊空氣好、水質好,沒有污染,老人都能活得長壽,八九十歲、一百零幾歲比比皆是,這就是它的最大資源。再比如貴州石阡縣,溫泉很有特色,也可以圍繞溫泉開發一系列產業。但要注意,扶貧是一項綜合的工程,在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同時,也要重視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要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形成良性互動格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