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上訪積案掀開鮮為人知的干群矛盾,反復拉鋸式的較量、摩擦接連不斷,什麼時候才是個盡頭?信訪、上訪、緊急接訪,調解、撕毀協議、下跪糾纏,群眾與干部的這場較量如何化解?老婆孩子顧不上,內憂外患夾縫中的信訪干部是苦不堪言,還是樂得其所?近日央視新聞頻道正在上演一幕令人難忘的新聞連續劇,片名叫《信訪干部》。經考証,這應該是國內首部反映信訪干部和信訪工作的新聞報道,更是首部信訪題材的新聞連續劇。無論是語態還是題材,都有所創新和突破,備受關注。
說它是新聞連續劇,因為是在央視新聞頻道中播的新聞節目,連續報道,但其中人物角色感鮮明,事件現場感突出,情節沖突感強烈,極具隻有電視連續劇才具備的戲劇張力和審美特征。
看高波,一個普通至極的鄉干部,普通得就像個鄰家大哥,從頭至尾沒有高大全的人物影子,也沒有鋒芒畢露的張揚色彩。外表不俊,嘴皮子不溜,性格溫吞。可也有被難壞、被氣急、甚至快被逼瘋的時候,家人不理解,群眾不信任,村干部也不支持,夾在其間的信訪干部都得一一消受一一化解,否則可能就得得抑郁症,也確實讓人看了有種“這哪是人干的工作”的感慨。主人公的普通,也許正成就了人物的真實,節目的感染力,新聞的可信度以及央視的傳播力。
《信訪干部》一共五集,標准的連續劇風格,創作者用一幕幕現場(戲)來串聯人物、事件和沖突,人在現場中展現,事件在現場中推進,沖突也在現場中升級,像用珠子串成的項鏈。而不像以往常見的系列化的白描人物的報道定式。連續劇的結構也突出了懸念,圍繞著解決一個十年老上訪戶的爭端,整個節目中上演著不同的沖突,每集、每個人物、每個事件之間都有形形色色的沖突,而且事件每往前推進一步沖突都有推進和演變,逐漸升級為危機和高潮,並在最后一集集中釋放和解決,最后圓滿收官大結局。
這些人物、現場和此起彼伏的沖突看起來讓觀眾會很有種看新聞少有的過戲癮的感覺,其實事后想起來,人物、現場和沖突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創作者想傳達的主題思想和價值觀已經潛移默化地深入人心了。比如信訪干部之苦,信訪工作之難﹔比如干群矛盾折射的經濟發展與群眾工作的對立與融合﹔比如基層現狀和執政理念的沖突和較量﹔當然還有對信訪干部如何飽含群眾感情、真正及時了解群眾所思所盼,如何堅持群眾路線、既對上級負責更對群眾負責的啟示和思考。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這個首部信訪題材的新聞連續劇竟然是在央視走基層的大旗下的作品。如此主流的報道活動中看到這樣大膽創新的節目,也許正應和了走基層報道接地氣、體民心、應民意的坦誠和勇氣,或者還有一種傳播理念上的勇氣,就是不怕慣式被打破,就怕群眾不接受。
希望像《信訪干部》這樣富有勇氣的作品越來越多地呈現在像央視這樣的主流媒體中,像走基層這樣的主流報道中。走基層,這樣走有滋有味,這樣走情深意長。(魏勤英 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