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4日08:38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字号:
摘要:才一个月时间,本来台湾当局信誓旦旦要推出的12年义务教育却加入高中排富条款,不但引起“反对歧视”的意见反弹,更引发当局政策变来变去,缺乏公信力的危机。 |
绿营“立委”段宜康直批,马英九一再保证财务没问题,一定会推行高中职免学费,如今政策急转弯,应该公开说明、道歉。
学费全免的高职学生家长也不领情。有家长代表说,虽然学费上得到优惠,但是教育政策并没为高职学生提供升学保障,高职生升入公立大学依然困难,最后大家还不是要挤回上高中那条路上?
更多批评是,教育政策涉及千家万户非常重要,讨论多年还变来变去,当局考虑政策真是欠周详,面对民众威信何在!
主事者有苦说不出
12年义务教育政策何以变来变去?马当局行政手法固然需要商榷,台湾社会“民意”的左右也值得关注。
马英九第二任期开始,便不断推出以“实现公平”为目标的政策改革,如证券交易所得税、油电调价、年金改革等。只要是改革就会触及既得者利益,引发“民意”反对声浪。鉴于台湾民主的特质,民意很容易被“民粹”和民进党等反对阵营操纵,政策内容常常被上升为政治对错。“民意”直接关乎选票,当局为此常常乱了阵脚,几乎没有一项政策能够得到理想执行。
义务教育政策变出双轨制,背后不无“民意”作用。台“行政院”官员曾透露,因教育经费紧张,常有重要项目缺钱不能执行,有学界、家长代表呼吁高中“排富”,以便省下部分资金援助重要项目,当局表示已经“听到这样的声音”;至于高职教育免费,江宜桦听到产业界反应“缺工严重”,因而决心强化技术教育,才会决定12年义务教育高职不“排富”,以此宣示当局重视技术职业教育的决心。
在台湾,民意是政策前进的鞭子,可是有时一旦陷入“民意”,政策就被套上镣铐。能否搞清楚哪是多数“民意”,哪是部分民意,检验主事者的智慧和气魄。(本报特约记者 乐 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