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9年涿州市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试点后,该市始终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做市委、市政府的首要战略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统筹建市、产业立市、借京强市、文化靓市”发展战略,从多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
座谈会现场。江泳昊 摄
长城网12月12日讯(赵晓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在12日召开的国内重点新闻网站主题采访涿州座谈会现场,该市农工委常务副书记王爱军向记者介绍道。
据悉,自2009年涿州市被河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统筹城乡试点后,该市始终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做市委、市政府的首要战略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了“统筹建市、产业立市、借京强市、文化靓市”发展战略,从多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全域化规划布局
该市首先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先导和引领,放眼未来10年的发展,聘请国际一流的设计单位,重新制定了《市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将全市742平方公里规划为“一个中心、五个组团、四十九个中心社区”。“一个中心”,就是涿州主城区;“五个组团”,就是码头、松林店、东仙坡、东城坊、高官庄、五个较大的小城镇组团;“四十九个中心社区”,就是将全市404个行政村,按人口、区位和资源划分为5000—8000人不等的49个农村中心社区。
在全域规划的基础上,将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互联、共享。实施了主城区及对接北京段的12条乡村道路建设,乡镇客运班车通达率100%;完成了刁窝等6个供水厂建设,解决了7.7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社区化建设管理
围绕整体规划布局,该市把推进新民居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采取多村联建的方式,推动分散的村庄向中心社区集聚、人口向中心社区集中、农民向新型社区居民转变。中心社区建设统筹考虑“房、路、水、电、讯、科、教、文、卫、保”十个方面,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卫生院、养老院、文化活动中心、商业街道,为住户配套车库、仓库,每个社区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做到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一步到位,是一次全域化、强投入、集中式的城乡二元结构变革过程。促进了农村传统的粗放、分散、低效生活方式向集约、高效、便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同时,适应农民生活方式变迁提出的生产方式变迁的新要求,出台相关措施,积极鼓励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集团以市场价格(1000元/亩年)集中经营流转土地和旧宅基复耕地发展农场经济,搞设施农业,吸纳周边农民到农场打工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
人本化拆迁安置
在新民居拆迁安置中,该市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定出台了《农村新民居建设(整体改造)实施办法(试行)》、《农村新民居建设拆迁补偿安置的暂行办法》、《涿州市新民居建设中农村居民养老金待遇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探索实行了“30+10+10”和“30+10+20”拆迁补偿机制,初步形成了新民居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
在养老保障方面,男60岁、女55岁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发放300元养老保险金。这些政策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的合法利益,有效解决了农民既“住得上楼”、又“住得起楼”以及养老问题。
原塔东村农民、现为新怡小区居民的薛志明曾激动地说:“有“30+10+10”的好政策,我们现在的日子比原本的城里人还要滋润!”
高效化激活资源
在新民居建设中,涿州市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土地和人才资源在城乡间高效流动和配置,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城乡土地指标增减挂钩,将新民居建设腾退出的土地指标置换到城区进行城市和工业建设,破解“新农村建设缺钱、工业和城建项目缺地”两大难题。在解决农民上楼后的生计问题上,该市提出了“少有所学、老有所养、中青年就业有岗位”的目标,加大农民职业培训力度和向外转移步伐。投资3.8亿元,建设了占地238亩,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的劳动技工学校,设置22个专业,每年培训农民工5千多人,农民实现面向北京闯市场,成为实用人才。大规模、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也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
在发展过程中,该市还注意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一产重点利用将责任田土地流转和旧宅基地复垦出来的土地发展设施农业,让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新村互动相融,搞“农场经济”。二产利用挂钩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借助北京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推动涿州工业上档升级,重点打造电子信息、冶金新材料、现代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四大主导产业,搞“实体经济”。三产主要面向北京大市场,下大力打造“三大中心”和“一个枢纽”。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出路,将带动农民就业4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