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包明德:莫言获奖,提振中国文化自信

包明德

2012年10月18日10:10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包明德

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喜讯传来,使我这个近乎虔诚的文学使徒,心中涌起宗教般的欢欣与喜悦。我激动得不知所措,关注着国内外媒体的报道评说,特别是莫言获奖后的各种感言和他所呈现的姿态。

在莫言获诺奖的这几天,我突出地感受到文学热在升温,感受到一股包容舒缓的暖流。本月15日下午,我应约在朝阳公园和美国朋友艾纳尔先生交流了三个小时,主要就是谈莫言获诺奖,谈中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我问他,莫言有的作品,如《酒国》和《天堂蒜薹之歌》等,表现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焦虑、不满乃至批评,你认为这会不会误导美国读者?他哈哈地笑起来,好像我的问题很天真。他说,“莫言作品揭示的问题在你们中国有,在我们美国更多,在全世界都有,有些问题是人类社会普遍性的问题”。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揭露美国社会的虚伪和弊端,这也不光是美国社会的问题,美国人照样喜爱马克·吐温。他还以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的电影《安妮·霍尔》中的细节为例,说明有的读者只看标题,不看内容,或者只想看到自己预想的东西,没有认真阅读就想当然地加以判断,自己给自己预设欣赏障碍。

我的包容舒缓感还来自诺贝尔文学奖本身。以诺贝尔冠名的奖项,“科学奖”最受推崇,体现着各个科学领域的最高成就。“和平奖”最受诟病,有时真像“挑斗奖”,很令人厌恶。诺贝尔文学奖的情况虽然复杂一些,但是与“科学奖”接近,总体上还是体现了全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

然而,诺贝尔文学奖也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例如,1913年泰戈尔的得奖评语就直露地写道,“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对于诺贝尔文学奖这种定势我想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在近现代一段时间里,欧洲在思想文化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以欧洲文化标准评断文学有其生成的原因和合理的元素。同时应该看到,肇始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文学精神、人类良知和人道情怀始终主导和引领着欧洲文学的潮流。从百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评语来看,支配着诺奖评委判断力的还是文学精神,所评选出的作家绝大多数是世界最杰出和优秀的。这次莫言获奖,本身也体现着诺奖评委们和国外文学界,对日益发展强盛的中国的承认和尊重,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正视与重视,认识到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不可或缺。

在当今中国文坛有一批中青年作家,如张炜、铁凝、贾平凹、陈忠实、王安忆、刘震云、乌热尔图、阿来、迟子建等,也都取得了相当的文学成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这个作家群体的骄傲,是中国文学界的荣耀。这标志着中国文学在更深广的层面上走向世界,必将给力地提振中国作家的文化自信、美学自信和创新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国人的文学热情和阅读热情,进而推动中国文学走向新的发展和繁荣,助推中国社会迈向新的进步和文明。▲(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张岩)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