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24日18:32 手机看新闻
这里是全国至今仍然不能全年通公路的县——墨脱。虽然2010年嘎隆拉隧道贯通,但也只能季节性通车。
8月31日清晨,经过7天7夜的艰难跋涉,被中央军委授予“墨脱戍边模范营”荣誉称号的西藏军区墨脱边防营的巡逻官兵,又一次登上某山口。他们紧握钢枪,面向国旗,庄严宣誓:“绝不把领土守小,绝不把主权守丢!”
50年披荆斩棘,50年风雨兼程。“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在每年大雪封山8个月的封闭闭塞环境里,高举忠诚戍边旗帜,年年出色完成巡逻执勤、战备训练等各项任务,使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雪域孤岛”。
“我们绝不把领土守小了,把主权守丢了”
“都说走进墨脱苦,其实,墨脱官兵巡逻更苦。”林芝军分区司令员杨吉贵告诉记者,“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巡逻的地域多为原始森林,必须用砍刀开路。巡逻一次,最短需要3天,最长需要15天,一路风餐露宿,每人都得掉几斤肉。
苦,吓不倒英雄的墨脱军人。50年间,先后有29名墨脱官兵牺牲,其中大部分倒在巡逻途中。
缅怀牺牲的战友,营长胥猛至今仍然满怀悲恸,但语气坚定:“墨脱再远,也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戍边再苦,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绝不把领土守小了,把主权守丢了!”官兵们用行动践行了誓言。
去年9月26日,4名可疑人员在边境出没。二连连长过小华带领14名战士靠吃干粮、喝生水充饥,在毒蚊、蚂蟥肆虐的丛林中设伏7天,将可疑人员全部抓获。执勤归来,15名官兵4人腹泻,4人患疟疾,4人感冒发烧。事后,谈及这次执勤的感受,过小华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身后,是伟大的祖国。我们必须像钉子那样扎在那里,绝不后退半步!”
“只要我们不懈奋斗,就能把苦日子变成甜生活”
墨脱江河纵横,有的地方虽然隔江相望,但绕行几天几夜也很难到达目的地。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居住于此的门巴、珞巴、藏族同胞渡河过江,靠漂牛皮筏子或在空中走滕条笼子,每年都有人不幸丧生。
50年间,该营协助当地政府,建起了200多座大大小小的桥梁,把沟壑纵横、河流众多的“雪域孤岛”紧紧地连接在一起,方便了群众出行,也利于边防管控。
“墨脱再苦,只要我们不懈奋斗,就能把苦日子变成甜生活!”“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以战天斗地的豪情,改写着“雪域孤岛”的历史。
全面修建新营房的攻坚战始于1993年,“墨脱戍边模范营”官兵拿起锯子、斧头等工具,开进县政府指定的原始森林伐木备料,然后10人一组,喊着号子,涉过急流险滩,翻越雪山冰谷,穿过荆棘丛生、蚂蟥肆虐的原始森林,把木料一根一根地抬回营区。他们又到雅鲁藏布江边捞沙背石,每个官兵的脊背都被河沙、石粒磨得血肉模糊。他们还从几公里以外的田野里背回泥巴烧成砖,又从十多公里的山上扛回石灰岩烧成石灰……
如今,“墨脱戍边模范营”彻底变了模样:各连建起了新式营房,修建了澡堂和制式猪圈;营部建起了卫生所、地球卫星站,安装了电话,并种植草坪3000多平方米,种植果树上千棵。同时,建起了第一座电站,改变了当地以前靠松脂照明的历史,每年还为地方群众无偿供电30万千瓦时。
“就让我留下,继续为墨脱的建设增砖添瓦”
墨脱虽苦,但墨脱军人却爱墨脱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爱得那样深沉。
2000年7月,军医亓三彭背着背包,拄着拐杖,走进了墨脱。要药没药、要器械没器械的窘境,给了满怀激情的亓三彭当头一棒。
亓三彭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在了钻研专业技术上,没有药就自己上山挖草药。2005年5月,驻地发生流行性腮腺炎,他冒着被疫情传染的危险,逐村逐寨为群众诊治,使流疫得到了控制。12年里,他徒步4000多公里,为群众治病3100余例,做手术50余起,荣获“全军优秀技术人才奖”、“成都军区道德模范之星”等荣誉。
今年3月,林芝军分区党委考虑到他长期在墨脱工作,身患多种疾病,家人长年得不到照顾,准备将他调整到林芝工作,他找到司令员杨吉贵、政委昂旺,情真意切地说:“墨脱需要我,我热爱墨脱,就让我留下,继续为墨脱的建设增砖添瓦吧!”
在墨脱,副教导员韦海涛堪称对这片土地感情甚笃的人之一。2000年6月,韦海涛从昆明调到了墨脱。2002年9月,25岁的韦海涛还没找到对象。林芝军分区领导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将他调整到林芝军分区司令部工作。没想到他只干了一年,就找到军分区首长,声泪俱下地说:“首长,你让我回墨脱吧,我天天晚上都梦见那里,实在受不了了!”
从排长、副指导员、指导员再到营副教导员,韦海涛在墨脱一干就是11年。他说:“自古忠孝难两全。我这辈子亏欠最多的,就是父母家人,但为了墨脱的建设发展和繁荣稳定,我只能请他们原谅了!”
《 人民日报 》( 2012年09月22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