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7日  星期五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经济数据背后的社会政治问题

2012年08月17日10:34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评论员 李杏
 
据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2003年至2011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7%,2011年人均GDP已达到5432美元。
 
一般来说,人均GDP是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一些标志性的人均GDP数值比如1000美元、3000美元等等,往往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分水岭,对应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的阶段性特征。
 
从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中,人均GDP5432美元的意义也许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从2003年起,我国人均GDP开始超过1000美元,在一些国际标准中,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水平,这一时期提醒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内外声音开始大量出现。201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这比“三步走”战略中关于达到小康社会,即人均GDP800多美元的目标已经翻了2番以上。
 
不同的人均GDP数值,被认为将引发或解决某些阶段性的社会问题,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很多。具体到我国来说,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出现,更可能是社会结构状况而未必是单纯的人均GDP变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某些数据不仅仅是具有经济意义,更可以反映出深层的社会政治问题。
 
除了人均GDP,最近还公布了不少经济数据,其中,有两个数据格外引起关注,一个是全国人均住房面积36平方米,一个是城市家庭户均资产247万元。这两个数据,被普遍认为与生活感受反差太大,其真实性因而存在很大争议。但如果数据是真实的,所显示的问题或者说危机是深重的。
 
拿城市户均资产247万元来说。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多元,按一家三口来计算,户均资产247万是个什么概念,一目了然。这个资产水平,恐怕即便是中等收入者都很少能达到,更不要说一般家庭。数据背后,暴露出的是财富极度不均的现状。
 
这样大的贫富差距,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职业的或行业的差别,大概不能合理解释这种巨大差异。即使是那些垄断行业的职工,收入可能数倍于其他行业人员,但仅凭其正常工资收入,也难以形成超高收入。因此,更可能的解释是,大量的社会财富集中在极少数的家庭手中。
 
这就是说,数据所显示的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问题,事实上是分配不公问题;贫富巨大差距的背后,是社会阶层的严重分化。从中国现实来说,权力与资本,以及两者的结合,不正常、不正当地汲取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所谓资本通吃、权力通吃。这无疑存在着巨大隐患,一旦形成极端的社会分化,甚至会演变成深重的社会危机。
 
中国人均GDP已经来到5000美元以上这个区间,这既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方位,更重要的是,必须直面和解决数据背后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不能再让社会裂痕继续扩大,切实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将财富分配、国家发展调校到正常和健康状态。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