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3日  星期一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从中国女裁判和金牌榜看中国体育战略转型

2012年08月13日10:30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新华网北京8月13日奥运专电(记者吴书光)伦敦奥运会尾声,有两件事值得关注:一是中国女裁判彭玲执法伦敦奥运会女篮决赛;二是中国体育代表团以38枚金牌位列伦敦奥运会金牌榜第二,创造了赴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最好成绩。

彭玲之所以值得关注,并不是因为她是女性,而是因为国际体育舞台上中国籍的管理层和决策层太少,中国在国际体育舞台上的参与度与话语权与中国的金牌榜第二位并不相符,这在以后或将影响中国体育取得更好的成绩。

据体育专家易剑东介绍,国际体育组织总部90%在欧洲和北美,其负责人60%以上来自欧美,可以说当前国际体育的总秩序和总规则的制定者主要是欧美人。

由于现在的竞技体育项目多数来自西方,专家表示,东方国家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并力争在其中取得发言权乃至决策权,必须拥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策略,有理有利有节,方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近年来,尽管我国已发展成不折不扣的金牌大国,但体育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易剑东认为,眼下中国面临的最要紧问题并不是要夺取更多的金牌,而是要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专业能力和民族情怀的国际体育人才,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由国家层面来而非单纯由体育部门来制定规划和保障实施。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也认为金牌只是体育发展的很小一部分,绝非全部。“我国体育发展有一个误区,即舍得在运动员培养上花钱,但并未认识到体育的发展还包括国际教练、裁判甚至专业体育媒体的培养。”

专家指出,提高国际体育组织参与度,增强话语权是中国体育战略转型方向,而大力培养专业人士并输送到国际体育组织是体育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

“只有多培养国际教练、裁判,让更多的中国人进入到国际比赛的管理与规则制定层面,才能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更大影响力,同时还可体现我国的大国责任。”鲍明晓表示,中国人进入国际体育组织后,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体育,可起到正面的形象宣传作用。

(责任编辑:云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