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西藏题材文学作品创作:讲一段高原的故事给你听

2012年07月18日11:46    来源:西藏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20世纪90年代至今,西藏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发展态势。随着西藏文学的发展,以西藏为题材的各类文学作品相继走红,这些作品从各方面表现出当代西藏的变化: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文化建设”再次成为热门词汇之一。西藏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在谈起近年来西藏文化事业建设取得的成就时一致认为,近年来,从中央到自治区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文化事业建设支持的力度,为西藏文化事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0年底,西藏出台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为西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一大批文化建设项目陆续实施,显著改变了基层群众的文化条件,保障了群众的文化权益,也为西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后劲。另外,西藏《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正在起草,该意见将会使西藏文化事业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更具体、操作性更强,从而也更有力度。

为了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鼓励更多关于西藏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2011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文艺创作扶持与奖励暂行办法》,非常具体地提出了扶持西藏文化产业和文艺创作的有关措施。出台了文化产业《统计办法》,通过科学统计体系的建立,把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在量化激励的基础上。

西藏文学迎来发展好时机

自从《藏地密码》占领图书销售排行榜头名,近两年以来,西藏题材的文学作品就一直受到读者的追捧。1985年,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让全国读者认识了西藏作家扎西达娃。著名评论家张闳评论说:“这篇小说引爆了当代文学的先锋主义大爆炸。” 1982年,刚从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马原来到了西藏。在这里工作了近7年,期间创作了《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等富有感染力的小说。

提起以西藏为题材的作家,还离不开一个人——马丽华。她的《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发行海内外,使她名扬天下,收获了荣誉。阅读这些作品,既可以相当深入地了解认知雪域文化强烈、神秘、诡异的斑斓色彩,多角度地透视藏民族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前所未有的自然,更能领略作者在汉藏文化交织中产生的悲悯与沉思。

扎西达娃、马原、马丽华等人的作品都很吸引人,让人们耳目一新,可以说他们为西藏题材文学作品的开拓发展贡献了智慧的力量。

目前,关于西藏题材的作品、剧目已有数百部获国际、国内和地区性大奖,部分作品和剧目还走出国门,以多种语言文字译介到海外。作家郎顿·班觉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藏语言长篇小说《绿松石》汉译版得以与读者见面。2008年,伍金多吉的诗集《雪域抒怀》和次仁央吉的《山峰云朵》均荣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2009年,女作家尼玛潘多用8年时间创作的25万字长篇小说《紫青稞》问世。2010年,次仁罗布的《放生羊》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

如今,西藏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一个在新中国社会中魅力西藏的万千姿彩。

老作家谱写“老西藏精神”新篇章

近年来,西藏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出现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态势。更难得的是,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着眼于曾经在西藏工作、生活的“老西藏们”,通过把他们曾经在西藏艰苦奋斗的点滴事迹整理、编排,出版成一套,或者一系列以西藏为题材的小说,希望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怕艰苦,敢于奉献的“老西藏精神”能够永远的流传下来。

例如像“西藏岁月”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自该协会成立以来,本着坚持党的文艺路线,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反映西藏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成就,弘扬“老西藏精神”,以关注西藏,热爱西藏,宣传西藏的政治高度,坚持先进、积极的文学创作。3年来,17位老作家共同创作、整理了24册图书,达500余万字。其中有的老作家、老革命家已经年过八旬,他们以自己亲身体会参与西藏的各项建设作为题材,用报告文学、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西藏和平解放60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

(责编:知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