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16日11:02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刚投入运营的清盛新港。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中国货船在清盛新港卸货。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清盛,位于泰国最北部的清莱府,宁静的小镇得益于湄公河航运的快速发展,大量货物在这里集散,泰国政府计划将其发展为通往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门户。清盛港建于2003年,只有两个12×50米的泊位,仅能停靠4艘船只,不断增加的货运使得它不堪重负。一个多月前,泰国政府投巨资建设的清盛新港投入运营。
记者从已经关闭的旧港向下游行驶约9公里,来到了清盛新港。港口大门前,新修的四车道公路十分平坦,可以通往周边的湄塞、湄尖、清孔等城市,计划中的曼谷清迈高速铁路也将修建支线通往清盛。清盛港经理威拉告诉记者,“除了扩建新港口辐射全国的道路外,港口的年吞吐能力也大幅增长,设计能力达到600万吨,清盛新港在等待着中国船只的到来。”
澜沧江—湄公河的国际航运始于1990年。2000年4月,中老缅泰四国签署四国通航协定并于2001年6月正式通航,通航范围从中国思茅港至老挝琅勃拉邦,总长786公里,明确对外开放的港口、码头共14个。但泰国外交部负责“中老缅泰澜沧江―湄公河商船通航协调联合委员会”事务的瑟提功告诉记者,目前航运主要在关累至清盛的265公里,自清盛以下就很少有客运和货运,只有一些当地的小船在湄公河上打鱼。
清盛港作为澜沧江—湄公河流经泰国最重要的港口,来自中国的日常用品、水果蔬菜从云南通过水路运至清盛码头,再分销到泰国各地,泰国的食品、汽车、棕榈油也经过清盛运往中国等周边国家,因此清盛被认为是当地的贸易集散中心,通往大湄公河次区域的门户。据清盛海关统计,2011年清盛港进口货物额约11亿泰铢(1元人民币约合4.8泰铢),其中来自中国的商品达97.3%,出口货物额约90亿泰铢,其中43.1%出口到中国。2011年进出清盛港船只3937航次,中国船只为1301航次。
在清盛街头,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店铺沿着河岸摆开,销售的大部分是来自中国的日用品,从电器到服装,品种多样,还有一些来自老挝缅甸的商品。如果是温带水果季节,还能看到成箱的苹果、橙子等中国水果摆在路边销售。
一位长年在湄公河上开船的船长告诉记者,从关累到清盛行船约11个小时,从清盛逆流而上,大约1天,主要看湄公河水位的高低。水位基本在1.5米-7米,随季节变化。在2-5月的枯水季节,只能通行150-200吨级的货船,到6-8月丰水季节时,可通行250吨级的货船,9月—1月水深七八米,可通行更大的货船。
在清盛新港,记者看到它面积很大,据介绍有64万平方米,建设了两个双级倾斜式码头和一个直立式码头,用于不同的货物搬运。港口可以同时停泊10艘船只,还有两个大型仓库用于放置货物,以及大型的货物转运区。在港口,还设置了一站式服务,所有港务、海关、检疫、出入境等都可以在这里完成。
但是在新港口,记者看到只有一艘来自西双版纳的船只在卸货。船员告诉记者,由于水位不高,通往新港口的航道还不顺畅,而且新港口生活设施不够完善,旧港口关闭后,大部分中国货船都停靠在一个私营的哈清码头。
在清盛,除了泰国政府设置的清盛港外,还有不少私人经营的小码头,记者看到这些小码头停靠很多插着老挝国旗的小货船。清盛海关关长顺蓬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字,2012年财年上半年(自去年10月-今年3月)共有3677航次船只出入港口,中国船只仅为255航次,而老挝船只达3354航次。其主要原因是中国船只因安全顾虑而减少,大量小型老挝船只开始投入运营,但它们的载重量通常是中国船只的1/5。
清盛港经理威猜对记者表示,从清盛港可以通过陆路辐射至东南亚各国,海路还可以通过曼谷港、廉差邦港及拉农港连通世界各地。随着中国以及流域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推进,对澜沧江—湄公河航运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清盛地区大小港口年吞吐货物量约30万吨,主要依靠这一水域的100多艘中国货船运输,它们至少承担了90%的货运量,对于湄公河航运十分重要。但目前只剩下60—70艘中国货船在继续营运,需要更多的中国货船。清盛水上警察局局长他宁瓦对记者表示,湄公河四国联合执法机制启动几个月以来,各国各部门协调逐渐顺畅,湄公河安全形势得到很大改善。每次中国货船出发后,都可以呼叫沿途巡逻船只提供保护,确保航行安全,“清盛新港期待着中国船只。”(本报驻泰国记者 孙广勇 于景浩)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7月16日 第 0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