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28年基隆港再相逢

——天津市长黄兴国与台湾渔民的一段缘

2012年07月11日15:17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黄兴国与老渔民林正发握手交谈。记者 郑娜摄

黄兴国珍藏的当年的照片。记者 郑娜摄

老渔民们翻阅当年的照片,心中感慨万千。记者 郑娜摄

海外网记者 郑娜 吴亚明    7月9日,台湾基隆的八斗子渔港,艳阳当空,大大小小的渔船往来频繁。港边的基隆区渔会大楼二层会议室也同样热情洋溢,数十名当地老船员、船东和渔会代表人士聚集于此,欢迎他们20多年前结识的“老朋友”――天津市市长黄兴国。

“黄市长,我会的象山话都快忘了,今天特别欢迎你到基隆来。”65岁的老渔民林正发激动地握着黄兴国的手,用记忆中的浙江象山话说道。

“老人家还会讲象山话啊。”黄兴国听了很是惊讶。作为浙江象山人,1981年至1987年在象山县担任领导时,黄兴国与基隆渔民接下了深厚的感情。虽然是第一次到基隆,但用他的话来说,到这里是拜会“老朋友”。

“28年来,我常常想,如果到台湾,第一站就要到基隆来看望大家。”黄兴国说。真诚的话语引得身边老渔民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林正发回忆起象山县政府部门为他们补给蔬菜、猪肉的情形时,黄兴国问他是否去过象山县专为接待台湾渔民设立的台胞医院和接待站时,他连说“记得记得”。

原来,基隆渔民到浙江沿海及舟山群岛附近捕捞的历史很长,如果遇上天气恶劣、台风侵袭、海难事件、船员受伤或者是渔船故障等情况,都会就近进入象山县石浦港避风、需求支援。每年台风期间,都有上万台湾渔民前来避风、补给、修船,包括就医、会亲等。有些渔民因为长年到象山,甚至学会了本地话。

1984年,当时两岸未正式开放交流,黄兴国看到每年都有这么多渔船和渔民进港避风,就先后向上级领导打报告,最后中央台办拨了1000万元人民币给象山县,专门为台湾渔民建了码头、医院和招待所。在1984年到1988年期间,象山县共计接待了4.2万基隆区渔民进港。

28年弹指一挥,昔日二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子,如今大多已鬓染白霜,有的老船长已经过世,船员们因为流动性大也失去了联系,但是所有经历和见证过那段历史的人,提起往事,至今仍然心存感恩。

70岁的王存浩曾任新九展一、二号双拖渔船船东,他还记得,1985年,新久展一号船员石德智在海上作业时手臂受伤,需要进港医治,船上用电报告知公司需要进港治疗,当时的象山县台办和边防迅速派人前往支援,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人敬佩。考虑到船员治疗会耽误海上作业,象山县还给他们雇了大陆的船员,让渔船可以继续作业,这些事情他都感念在心。

令在场的老渔民们更感动的是,当年那些影像记忆,黄兴国市长都一一珍藏下来制作成画册,这次也带到了基隆。他打开画册一页一页地翻,与老朋友们共同回忆往事。

“时间带不走亲情,28年弹指一挥,当年象山石浦港台胞接待站与台湾乡亲交往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洋溢着亲情、乡情和友情。事实证明,人道可以超越政治。”黄兴国的话引起了在场所有人的共鸣。

基隆市市长张通荣代表30多万基隆居民感谢大陆同胞对入港求援的基隆渔民一直以来给予热情接待和救助。“两岸是一家人,今天黄市长的来访更是让我们结下最好的缘,很期盼以后双方常来常往。”他说。

如今,两岸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基隆与象山的往来更加频繁,基隆港每天都有大量货轮驶往象山,运到大陆各地。而黄兴国现在任职的天津市也有2000多家台资企业落户。最后,黄兴国引用了台湾资深媒体人、基隆人周玉蔻不久前到天津写的一段文字,“天津,无可取代,无法复制,无从遗忘,天津的未来无可限量”,热忱地邀请更多的基隆同胞到天津做客。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