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兰大教堂
伊曼纽尔二世长廊
在意大利西北方的伦巴第平原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米兰,她是世界八大国际大都会之一,欧洲四大经济中心之一。作为意大利最发达的城市,米兰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誉全球。她是世界时尚之都,被誉为“世界时装晴雨表”,米兰国际时装周引领时尚潮流;她是世界艺术之都,涌现过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提香等艺术大师;她还是世界足球之城,拥有两只著名的球队AC米兰和国际米兰。历史文化在这里积淀,歌剧绘画在这里闻名,无数名人在这里划过一道亮光、留下一串身影又匆匆而去,多么迷人的都市啊,久仰其大名确实很久很久了,我们终于要踏上传说中的土地,心情难免激动。
大概两个小时的飞行,上午七点多飞机就到达米兰。对比一下一百多年前康有为和如今我们初到米兰时不同的感受吧。1904年著名的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笔下的米兰:“街道整洁,市场宏大,工厂林立,而意大利丝市皆在是。……其学堂、公馆、剧场、妓馆,皆华丽精美,冠于全意,人民五十万,其繁华有‘小巴黎’之称焉。”而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现实的米兰,仿佛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褪去了神奇的光芒。当所有附于其上的文化被直观的视觉所遮蔽,你会觉得,她不过是一个十分普通的现代都市。这种落差感的产生也许还和我们的遭遇有关。我们“幸运”地碰到了铁路工人罢工,原本坐地铁只有三四站路,十几分钟就能到达的目的地,结果因地铁不走而转乘公交车,更为离奇的是公交车居然在半路上爆胎,所以后一半路程是靠双脚走完的。走了许久终于到达了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
米兰大教堂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外观华美,因教堂主体是用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的,被马克吐温赞为“大理石的诗”。手中的资料简单介绍了大教堂的历史和规模,它“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的中心。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规模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教堂内外共有人物雕像3159尊,其中2245尊是外侧雕刻;有96个巨大的妖魔和怪兽形的排水口;顶上有135个尖塔,中央塔顶圣母玛丽亚镀金雕像,高4.2米,重700多公斤,由3900多片黄金包成。”一个教堂前后可以修建五百多年,这体现了文明的延续性,我们到达时,大教堂的中央塔顶还在维修当中。或许最初的设计者遥想心中的宏伟蓝图,心中曾哼过这样一首歌:“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而百年前康有为笔下描述的米兰大教堂情形大概也差不多:“早六时到,即乘车遍游街衢。见一袄祠,名马利亚拿先甜,此市第一大庙也,高七八丈,广百丈,顶有尖柱数百,正中高塔又十丈,高峻突兀,上插云霄。墙角垂石刻旒形,立人像数百,极刻镂之美矣。殿内柱皆六棱,大可十抱,藻井刻金花,窗皆五色,玻璃极伟艳。盖意大利为教皇领地,故寺庙最丽。虽美兰此庙,求之北欧各国,已不可得。此乃意大利之特色也。”我们进入大教堂内部参观,感受天主教文化的气氛。又在外边的大教堂广场上和众鸽子拍照留影,这里的鸽子不怕人,有时候还飞停在游客的肩上和手上。还有许多陌生人热情地往你手上塞东西、拴红绳,主动为你拍照。不过之前我们就得到预警,这些都是骗钱的把戏,千万不能接受。
大教堂广场旁边有一条著名的伊曼纽尔二世(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长廊,它建成于1877年,是以意大利王国第一个国王伊曼纽尔二世的名字命名的,据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购物中心。这里有各种国际知名品牌的服装专卖店:古奇、普拉达、阿玛尼、范思哲、杜嘉班纳、华伦天奴等,必非和萨维尼酒吧和祖卡咖啡馆也颇有名气。在这里居然还看到中国银行米兰分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金融业走向世界由此可见一斑。在长廊尽头就是斯卡拉歌剧院(Teatro della Scala)了,著名歌剧《图兰朵》、《蝴蝶夫人》就曾在这里首演。名街除了伊曼纽尔二世长廊以外,还有世界闻名的奢侈品大道蒙提拿破仑街(Via Monte Napoleone)和马堤欧地大道(Croso G.Matteotti),我们都没有时间去看了,况且我们穷游的主要目标是文化古迹而非消费中心。用完午餐,我们奔赴另外一个重要的目标——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那举世闻名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原版,原来是一堵破旧的墙壁,它的名气与达芬奇的另一作品——藏在巴黎卢浮宫的《蒙娜丽莎》不相上下,《最后的晚餐》现藏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Milan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二战的时候幸免于轰炸。画作的内容讲述的是耶稣和十二个门徒共进晚餐时,耶稣说有人出卖他,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十二个门徒表现出不同的神态和表情,犹大右手握钱袋,面呈灰暗色,神情紧张。在形象对比中反衬门徒各自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把犹大的形象孤立出来,这是超越以往同类画作的高超的处理手法。特别有趣的是,犹大形象原型据说来源于克扣达芬奇工钱的院长,因为他们都贪婪金钱。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创作于1499年,距今已有514年。因为它直接画在墙壁上,所以墙体若损坏画质就会受影响,教堂为此做了多方面的保护工作,包括禁止游客拍照等。既然不让拍照我就睁大了眼睛,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又一遍,在管理人员的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达芬奇,然后去吃我们自己的晚餐。
2011年12月16日意大利米兰初稿,2012年7月9日修改于德国柏林。
作者:李湖江,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