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05日08:45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中日韩自贸区的启动谈判,让毗邻日韩的山东率先走在了与日韩经贸合作的前沿,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如何抢抓机遇,率先突破发展,增强区域带动作用?以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启动为契机,深化与日韩之间的经贸合作,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访问了青岛市市长张新起。
记者:今年5月份温家宝总理倡议“利用中国山东毗邻日韩的区位优势,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青岛作为我国最早与日韩开展经贸交流的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优势呢?
张新起:作为我国与日韩之间经贸合作最密切、交通运输最便捷和日韩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青岛与日韩有着十分紧密的合作联系。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青岛始终重视发挥地缘优势,重视和提升与日韩的经贸合作,形成了明显优势。
青岛是中国最早与日韩开展经贸交流的城市,1979年青岛第一个利用外资项目是与日本伊藤万的合作,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较早的利用外资项目。青岛与日韩经贸往来密切,韩国和日本分别为青岛第一和第三大外资来源地,日本和韩国分别为青岛第二大和第三大贸易伙伴。青岛与日韩地缘相近,人文相通,早在1979年青岛就与日本下关结为友好城市,目前已与10个日韩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
从地缘、产业、人文等综合因素来看,青岛是距离日韩“最近”的城市,愿为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也将抢抓机遇,力争成为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先行启动城市。
记者: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青岛作为山东发展蓝色经济的核心区和前沿阵地,如何实现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
张新起: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是青岛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是实现更高层次开放的助推器。把握这一机遇,青岛提出了“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奋斗目标。在经济发展上,把蓝色引领作为主导战略,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全国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战略,重点布局西海岸经济新区、东岸蓝色硅谷、北部红岛经济新区三大开放水平高、发展活力强的经济功能区,聚集蓝色要素。这些重点区域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开放空间,也为深化提升青岛与日韩经贸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
记者: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应该伴随着很多的路径和方法来实现。已经具备了地缘、产业、人文优势的青岛,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的发力点在哪里?
张新起:青岛已经具备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的先行启动优势。依托这些优势,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的先行区、中日韩高端产业合作的示范区以及中日韩商务合作论坛基地等正是水到渠成。
一是共建创新产业园。今年,青岛市在胶州湾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建设中日和中韩合作创新产业园,先期各规划10平方公里作为启动区,并预留68平方公里的发展储备用地。这个区域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等,有两大国际港口——前湾港和董家口港。我们正在拓展完善西海岸出口加工区进口功能,争取先行先试,把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升级为面向日韩的进出口加工区,为两个合作创新产业园提供保税政策配套服务。
二是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推动青岛企业与日韩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贸合作,在日韩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基地。与神户、釜山等日韩城市签署“地方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备忘录,进一步扩大外贸进出口和双向投资规模。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青岛开展中日韩自贸区双向投资合作、服务贸易开放领域先行试点。推动金融创新与合作,建设区域性韩元结算中心。我们将在日本和韩国设立“青岛工商中心”,作为双向投资贸易的服务“窗口”。
三是共享政策优势。青岛可以利用保税港区政策功能和口岸优势,加快推进外国籍干线船舶在青岛保税港区发展中转业务及在青岛口岸发展国际过境集装箱运输等政策的落地。吸引日韩跨国公司在保税港区内设立国际采购中心、进口分拨中心、出口集运中心,为日韩跨国企业全球采购与配送业务提供平台。此外,青岛拥有海尔、海信等众多制造业品牌,将会同韩国三星、日本索尼等企业,推进消费类电子行业标准的协调、互认和推广。
四是完善交流机制。我们将创办“中日韩商务合作青岛论坛”,合作建设中日韩大厦,设立泛黄海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常设交流机构,积极争取承办三国经贸经济伙伴关系磋商会议以及自贸区谈判由中方主办的各级别磋商会议和相关活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第二次筹备会议已确定今年8月份在青岛召开。
希望借助人民日报海外版《中日韩经贸合作青岛特刊》这个窗口,进一步将青岛优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发展环境、包容的城市文化全方位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来青岛投资兴业、旅游观光,让我们一起共享中日韩自贸区的宝贵机遇,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本报记者 陈振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7月05日 第 02 版)